艺术家叶少兰(右)、孟广禄(左)主演的京剧“像音像”《壮别》。
艺术家王冠丽主演的评剧“像音像”《珍珠衫》。
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因时代的原因、技术条件的限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人仅能从文字中寻得只言片语,未能见其真身。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戏曲“音配像”工程之后,又一个宏伟的文化工程——戏曲“像音像”工程正在向全国推开。
戏曲“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列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载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国家文化工程。
“像音像”立足当代、着眼未来,工程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成果不仅可用于资料保存和群众观赏,还可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戏曲传习教材。
“十三五”期间录制350部京剧剧目
“文化部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录制350部京剧剧目。”据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介绍,文化部党组高度重视“像音像”工程,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多次过问“像音像”工程组织实施情况,要求文化部艺术司做好这项工作。
2016年,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文化部成立了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组建了京剧“像音像”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同时制定了工程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从60岁以下获得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的候选人中遴选出了第一批102名演员、127部剧目。
“像音像”工程由天津先试先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剧目录制的艺术、技术和流程标准,为工程的总体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天津基地共录制53部剧目。2016年底,在中宣部的统筹下,文化部积极筹备建设北京基地。目前,京剧“像音像”北京基地的两个执行团队——中央新影集团和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以及合作单位国家京剧院等已经制定了场地改建、设备购置等方案。其中,新影录音棚和人民剧场的改建工作已先期启动,中数集团已陆续与北京有条件的剧场签订了使用协议,上海基地也在筹备建设中。
为了做好“像音像”工作,文化部将向各省区市文化厅局下发做好“像音像”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本地区的“像音像”工程专家指导小组,要求各省区市文化厅局设立专人负责与文化部、工程办公室进行对接,为各地院团的录制剧目做好协助工作。
“像音像”工程自开展以来还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在回顾总结经验的同时,以理论指导实践。3月22日,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和艺术家就“像音像”工程的实施进展和成果转化等问题做了充分探讨和交流。
每个音、每个动作都要完美
在“像音像”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看来,“像音像”必须要保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负责,有质量才有价值,才能成为精品,否则就留不住、传不下。‘像音像’工程刚启动时,我受邀参加了《西厢记》《壮别》《玉堂春》这三出戏的录制。这几出戏我演过多年,但通过‘像音像’,我觉得自己又一次提高了,体会到艺无止境、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叶少兰说,“《西厢记》里有一段唱腔很不错,可录制时,表演跟唱腔总合不上,出不来舞台上的效果。反复录了20多遍,最终效果好极了。”
录制《周仁献嫂》的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朱福对“像音像”录制环境的讲究称赞有加:“舞台干净整洁、灯光透亮,就连底幕的皱褶都十分整齐,每道侧幕条均制作了颜色统一的木质挡板。”
重庆市京剧团团长张军强坦言:“‘像音像’的严格程度可以用‘严苛’来形容。”前不久,张军强录制了其代表作《白帝城》。他认为,“像音像”工程的严谨尤其体现在录音上。以往,戏曲录音多用混录,效果一般。而这一次,每个演员、每件乐器都采用单轨录音,任何一点瑕疵都很明显。演员在表演时,无论是唱腔还是道白,跟录音慢一点或快一点都不行,必须严丝合缝。天津基地艺术总监李少波紧盯每个细节,一个音、一个动作不够完美,他都会马上叫停。于是,经常录到深夜。
戏曲理论家刘连群表示,质量是“像音像”工程的生命。比如,京剧的上下场是非常讲究的,除了技巧高妙之外,还注重角色间的呼应。结果,艺术家和演员都表现得非常好,重点场次也进行了重录。
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
“工程对京剧艺术的保护、抢救和传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京剧众多优秀流派艺术创作绝技的继承、发展、弘扬、教学、研究、理论总结、探寻根据,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叶少兰说。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震指出,“像音像”是促进戏曲院团改革发展的一个契机。“像音像”与“音配像”一脉相承,“音配像”的主题是“先继承后发展”,“像音像”回答的是“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多少”的问题,其重心在“继承发展统一”。为传统戏曲留下相对全息的记录非常重要,要从人类文明成果分享、文化基因提取和全息化保存的角度来提高对“像音像”的认识。
目前,“像音像”工程成果正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据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总监曹毅介绍,“像音像”栏目星期四、星期六各播一次,收视率持续攀升。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机构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近期在该栏目播出的评剧《庚娘》收视率达到0.19,即约有700万人收看。
“事实证明,‘像音像’能给观众提供优质的节目,给演员留下美好的记忆,给国家留下宝贵的资料。”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说,她录制的《珍珠衫》等八出戏已在央视播出,“像音像”录制出了普通演出达不到的理想水平。播出之后,剧团演出市场更好了,一天两场演出都爆满,很多年轻人从外地专程来看演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认为,“像音像”工程选择经典的剧目和优秀的当代演员,旨在让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绝不仅仅是记录当下,而是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指出,“像音像”工程做好了,将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恰逢这个好时代,拥有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把好的舞台表演艺术留存下来、传给后人。
录制高派名剧《逍遥津》“像音像”的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倪茂才说,参与“像音像”工程令他感到骄傲和自信,这是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做的实实在在的事。
李少波表示:“作为一名参与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压力也有动力。我们要充分发扬‘一棵菜’的精神,通力合作把‘像音像’做好。”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年3月29日第1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