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让传统工艺传承更加自信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畅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作者:记者 王学思 杜洁芳 胡克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31 | 点击数:2161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的制定一直备受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广大传承人群的关注,此次计划的发布更是在非遗传承人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对于这一促进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的总计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何评价?计划的出台对于他们有着怎样的意义?就下一步贯彻实施该计划,传承人又有哪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日前,传统工艺领域的部分传承人代表对本报记者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激发创造精神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说:“计划颁布实施的意义不言而喻,我对计划提出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深表赞同。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技艺体系和造物哲学,它密切关联制度、礼仪风俗、生活方式、审美理想,是中华文明的物质与精神载体。龙泉青瓷始烧于三国两晋,唐中期至五代开始规模化生产,鼎盛于南宋和元,延续于明清,中兴于当代,其‘哥窑’位列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在1700余年的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独特的传统烧制技艺,可视为中国历代青瓷工艺发展的总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2009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我从1956年开始学习青瓷技艺,迄今已有60多年。我亲身见证和推动了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复兴,这些经历和实践让我感受到龙泉青瓷文化的博大精深,龙泉青瓷经典产业的强大生命力,龙泉青瓷技艺的艺无止境。我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与龙泉青瓷的同道者一起,执着、坚守、传承和创新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尽绵薄之力。”

  “计划内容详尽、意旨深厚。国家对于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决策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传统手工艺者的创造精神,传统工艺也将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事传统漆器、木器等工艺30余年的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说,当前传统工艺从业者整体年龄层偏大,大部分尚无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思路较保守,且大部分传统工艺单位规模较小,要与现代化经济运作系统接轨难度较大。由于信息和资讯的缺乏,传统工艺单位和从业者想要获得金融杠杆来加速发展十分困难。一批民间资本和文化公司也在积极对接各个传统工艺单位,而其意在牟利。希望各级政府对传统工艺单位如何融资予以辅导。此外,可考虑由国家重点选拔、培育和打造一批领先团体,数量可控制在5个到10个,使之成为传统工艺行业发展的先锋模范,不仅做好工艺研发和非遗传承,更要探索出一条新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新路。

  坚定文化自信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传统工艺的感受和评价曾经出现过明显的偏离,我们作为传承人,也有过对自己从事工艺的迷茫和自卑,在价值取向上也曾失衡过。但自国家对非遗重新认定以来,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日益显现,计划的出台更是引起了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强烈共鸣,我们传承优秀传统工艺的文化自信更坚定、底气更足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说,计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具体内容符合传承人的生存和发展规律,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非遗研培计划的实施为例,我的女儿吴灵姝就参加了清华美院的研修班,那一次的研修是对技艺学习的一个有效补充,同时学习到了新的设计理念。而她的指导老师、在意大利进修学习后回国教学的王悦也是通过研培计划接触到了蓝印花布,她曾多次来我们染坊,学习蓝印花布的刻版、刮浆工艺,并把最精华的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融在了一起。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必将给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国家优秀的传统工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骨木镶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明伟说:“细读计划全文,使我对传承好骨木镶嵌更有信心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也更加明确。作为传承人,应该创造出包含传统元素又兼具时代特征的工艺美术品。在传承核心技艺和适应当代审美的前提下,可使原来作品繁琐的结构变得更加简洁明快和富有现代感;使原来的满雕满嵌转为以画龙点睛、巧妙结合、不失自然特性的文化点缀。在传承非遗传统工艺上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创作出传承传统的经典艺术作品,又要不断创新发展新的文创产品。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新一代年轻接班人,充分发挥和接纳他们的创意、理念,为传统工艺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推进贯彻落实

  在获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后,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十分欣喜:“文化部10多年来对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十分重视,做出了极大努力,投入了许多资金,取得了明显成效。计划的出台更使我们看到了未来传承保护工作的希望。”贯彻计划的关键是要将其重要精神和举措落到实处。为此,钱小萍建议要重视传统工艺人才的保护和培养,着力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加强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的经费、人才、科技、场地和设备等各方面资源的充分整合、优化组合,集中将传统技艺的品牌做精做强;对重点的传统工艺项目、杰出的传统工艺人才、优秀的传统工艺作品加以扶持、宣传和推广。

  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水云说:“计划的颁布非常及时、必要,对振兴、繁荣和提升传统工艺,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她建议地方政府要为非遗传承人群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提供政策支持;扶持对重点传统工艺项目的研究和资源的收集、整理,鼓励出版有关传统工艺的专著、图册等研究和实践成果;鼓励、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传统工艺研究基地和大师工作室,为参与高校研究和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年3月31日第1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让传统工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下一条: ·云南官渡区开“非遗分馆”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