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为何说上海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故乡 ——田兆元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书香年华讲座上的演讲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26 | 点击数:7624
 
 
  主流的龙形象诞生于东部
 
  再来看距今3000多年左右的马桥文化。它既体现中原文化特质,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又可以看出原先本土文化的延续。
 
  其中,透过与中原一脉相承的龙纹,我们既可以看到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追随,又可以看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本土文化主力迁移后,留守者的艰难坚持。对于马桥文化的水准低于良渚文化的现象,人们解释为自然环境的恶劣所致,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总的来说,马桥文化时期(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上海,已经坚定了龙文化的本土性。到了春秋时期,这种龙文化的承袭更是无处不在了。
 
  战国后期,上海地区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楚人统治上海百年,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文化身份:申地,申文化。《说文解字》说,申,神也。申是神的古字,实际上就是一个两头蛇的形象。春申文化是龙文化的继承者。我们看到春申君时代上海文化的龙图案,就会看到这种自觉的文化追求。这种双龙璧可以视为上海文化形象的代表:精美优雅,龙翔海上。
 
  龙文化在北方、中原等地发生,由夏族带到东南地区经营成熟,然后返回中原,至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东方作为龙的国度,这一区域已经成为成熟的龙文化大本营。事实上,要不是依据考古发掘,我们已经无法得出红山龙文化、濮阳龙文化的印象。因为这些龙是中国龙的前身,而非后来主流的龙形象。主流的、标准的龙形象是在东部诞生、在中原发扬光大的。因此可以说,上海和东南地区是中国龙的重要故乡。
 
  中华文化传统实际上是在多个地域有了认同后,才最终形成整个民族国家的认同。比如,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他的故乡在哪里?陕西宝鸡是炎帝的故乡,山西高平也是,湖北的神农架更是,湖南的炎陵也是,这还不包括河南的相关地域。可见,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往往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产生高潮,形成一个个文化中心,成为遍布中国乃至海外的文化空间。这就是我们提出“上海是龙的故乡”之理论基础。
 
  青龙镇与“东海龙王”有渊源
 
  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有助于把我国东部确认为龙的故乡:
 
  第一,经典文献明确记载着龙文化的东部方位。《礼记》中说:“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青龙,或谓苍龙,被指为东方之神。在春秋时期的随国墓葬里,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图案。这种东部为龙的观念,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全形成并达成共识。
 
  由于东部被经典文献视为青龙之乡,所以上海地区出现青龙镇就是很正常的了。唐宋时期,青龙镇是个大港口。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青龙镇遗址考古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这个“东南巨镇”的繁荣景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环,青龙镇具有独特地位。今天的青龙村、青龙塔、青龙寺等,也体现出上海历史上与龙文化的渊源。我国其他地方也有青龙镇,但上海出现青龙镇的时间较早,这跟青龙与上海位处东方是相吻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地区是“左青龙”的重要承接者,担当了中华文化符号传承发展的大任。
 
  第二,东海龙王的独特地位进一步体现出上海一带的龙文化故乡属性。青龙镇的设立,还与四海龙王的说法有关。
 
  相传,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中,以东海龙王为大。大约在西晋末年,有一部道教经典《太上洞渊神咒经》开始流传,其中提到五方龙王,即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和中央黄帝。这是原来的五帝体系与龙王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接着,这部经典又说到四海龙王,并指出将四海龙王的神像放于住宅四方,可以保平安。唐代开始祭祀五龙王,宋徽宗封青龙神为广仁王,后来《西游记》叫出了敖广这一名称。至此,东海龙王可谓家喻户晓。
 
  面向东海的上海地区,是承接东海龙王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地区。四海龙王传说的发生期是南朝时期,当时的文化中心在东南建康(即今天南京)一带;上海地区在其东侧,受到相关文化影响的辐射。过去,上海东部沿海密布龙王庙。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建筑渐渐式微。但在影视、小说等作品中,依然可见东海龙王的身影。
 
  第三,民俗文化中也有不少证据。上海有许多与龙相关的民间习俗。比如,崇明三民文化村连续六年举行“二月二龙抬头文化节”,举办各种庆典,为老人理发,吃撑腰糕,弘扬“二月二”的习俗。
 
  上海地区的水文化,也与龙文化具有独特的伴生关系。历史上的上海英雄,多与治水有关,如春申君就被传说为诸多河流的治理者。一些以龙江、虬江命名的地域,也与龙文化传说中“兴云布雨的善举”密切相关。
 
  当然,今天我们传承龙文化,不是要回到“向龙王求雨”的过去,而是要了解和把握龙文化的精髓,弘扬那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龙的精神。上海常常被比作中国经济的龙头,更有东方龙的故乡之实,我们应该自觉地将这种古老的龙文化作为文化基点,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城市的精气神,提升海派文化的自信心。
 
  此外,作为龙文化的故乡和国际化大都市,我们还有责任在世界上传播仁爱、和平、奉献与奋进活力的龙文化形象,增强世界各国对于中华龙的亲和力,有效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中国龙”一定会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想者小传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理事。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长江大学楚天讲座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神话学与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资源与应用等。主要著作有《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神话学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盟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等,主编《华东民俗文献》30册、《妈祖文献》5册等,撰写学术论文70余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03月21日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民俗学的转型之路
下一条: ·松尾恒一《从明清时代欧洲列强进入东亚及中日关系再构建来看妈祖信仰》的讲座
   相关链接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
·[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
·[关志和 Ms Kate, Kwan Chi Wo 关伟铭]世纪疫情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澳门“鱼行醉龙节”的影响与挑战·[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
·[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伍华娟]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定位
·“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郁喆隽]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