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王健:浙江是如何管理民间信仰事务的
  作者:王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1-29 | 点击数:4134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历来是一个难题,但目前显然已经不适宜将其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

  民间信仰是中国民众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浙沪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也是“信鬼神,好淫祠”,民间信仰氛围十分浓厚。由于面广量大,在历史上,民间信仰向来是历代王朝治理的真空地带。从制度层面来说,除国家祀典神灵以外,所有的神灵都可以被归为“淫祀”之列,应该加以禁止。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一点往往很难做到,所以除了偶尔有官员基于自身理念,会采取毁淫祠的措施外,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大部分民间信仰总是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成为一种民众的“私祀”行为。

  民间信仰缺乏管理引导

  “私祀”这一灰色地带的存在是传统中国民间信仰领域的一大特色,如何对这一领域加以有效治理,始终是传统王朝的一大难题,即使是在近现代民国时期,也难以加以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严厉打击“反动会道门”,遏制了利用民间宗教对抗新政权的反革命行为。

  但此后,对于基层社会的民间信仰活动则只是简单地将之视为封建迷信,笼统地加以反对。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是放任自流,少有理论研究的自觉,同时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直至今日,民间信仰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

  从第一个中央文件到“浙江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信仰工作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逐渐受到了不同层面的重视,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了《关于做好民间信仰工作的意见》,这是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文件,标志着民间信仰的社会治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文件的出台,自然是融合了多地的相关经验,但浙江经验无疑在其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所谓“浙江经验”实际上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加以深入解读。

  历史地看,大部分的民间信仰场所实际上都有一个合法化的渴求与愿望,即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某种程度的认可,历朝历代均是如此。

  浙江省相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在2014年推出了民间信仰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办法,对全省2.4万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登记编号管理,建立起了全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统一登记编号管理制度。尤其是以县为单位组织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颁证仪式,通过这一仪式,使相关民间信仰场所的负责人和参与者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和承认,但同时也向他们传递了相关治理要求和信息,理顺了双方之间的关系。

  历来民间信仰之所以难以管理,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面广量大,容易顾此失彼,在技术手段匮乏的时代很难着手加以处理。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包括浙江省民宗委在内的相关部门敏锐地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他们将信息化管理引入到民间信仰的治理过程中,开发了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场所数量、分布、历史沿革、信仰特征、影响范围、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管理组织和资金财产等信息都纳入这一系统,在此基础上将其导入浙江民宗委的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同时,信息系统中又会自动生成与各场所对应的二维码,实现了对相关场所管理的动态化、精准化。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对民间信仰的标准化管理,浙江省各地民宗部门还积极联合其他部门制订相关地方标准,比如嘉兴市民宗局便联合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并发布了全省乃至全国第一部《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规范》的地方标准,并在相关场所进行宣讲,有力推进了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民间信仰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中绵延数千年之久,根本的原因便在于它承载了民众的情感寄托和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一些愿望,古人说“私祀达乎人情”,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在综合治理地方民间信仰的过程中,必须要兼顾到基层民众的情感问题,否则便容易影响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浙江省相关部门在其实践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强调对民间信仰场所进行分类处置,一方面对现有违建场所坚决予以拆除和取缔,另一方面则积极推行多庙合一,集中安置,形成信仰综合体、信仰超市,使民众不致产生顿失寄托的挫败感,在推进民间信仰治理过程中,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信仰也是中国本土抵御外来宗教渗透的天然屏障,因此开展好民间信仰活动,更有着维护国家公共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事实上是与各地丰富的民俗事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民间信仰的民俗化是其一大特征,也是它与其他制度化宗教相区分的重要标志。

  在民间信仰治理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着力加以引导。浙江省民宗委等相关部门在这方面也有新的探索,他们指导各地深入挖掘民间信仰的当代文化价值,去粗取精,把民间信仰中蕴含的优秀传统价值如孝道、清廉、为民、忠义等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通过庙会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民众传播正能量。

  同时,浙江省还在传统民间庙会的基础上,指导各地开展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此类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通过节庆活动,活跃地方经济,吸引外来投资,唱出了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好戏。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历来是一个难题,但目前显然已经不适宜将其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浙江省在这方面的经验总的来说就是在照顾到普通民众信仰情感的前提下,将其纳入地方基层社会治理的范畴,使其促进基层社会和谐,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时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形态继续扎根乡土,服务社会。

  当然,这一经验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完善也是值得关注的,诸如怎样对民间信仰场所实施进一步的精准化管理,怎样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保证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并进一步推动民间信仰文化走出去,怎样进一步挖掘民间信仰的内涵与价值等,都是值得持续关注的

  文章原载于社科报总1543期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总1543期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应知应会饮食礼
下一条: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治理:融合与创新
   相关链接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沈莉]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神话的活态发展:以浙江嘉兴的蚕神神话为例
·[陈趣联]疫情面前的浙江民俗·[祝秀丽]浙江海盐古代秦始皇传说的流变
·[陈科锦]浙江省慈溪市旧盐区海星村劳作模式变迁考察·[宣炳善]浙江舞龙民俗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体育的空间发展
·浙江:时隔11年再育“越剧小百花”·浙江三大非遗项目首次共赴台湾巡演
·[左红卫 李姝琪]新疆传统模戳印花布与浙江夹缬工艺之模具比较研究·[屈啸宇 彭连生]‘一地’与‘三天’:一类浙江乡村醮仪召请科仪本中的二重空间观念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永康市:推动乡村振兴的“非遗方案”·国家级非遗浙江婺剧瑞士迎新春
·传承千年文化 浙江柯城举行“九华立春祭”·[刘秀峰]浙江庆元端午“走桥”习俗考察
·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宗教工作法治化迈上新台阶·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2017年冬至文化论坛征文启事·[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第九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开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全文)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