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首新年,在中国至少走过了3000年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直接关系,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对时间变化的感受和对时间流转的意识。古人以天文、物候、生产时序与特定人事活动标志年度周期的起点与终点,在新旧年度时间交接点上确立了年的地位。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在三代以前已经出现,《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周代继承上古以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并将其作为民生主业,以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作为年度周期,以丰收庆祝作为年时间,因此明确将新旧时间界点称为“年”。由于上古各代历法传统不同,岁首新年的时间并不一致。自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确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之后,年的时间再没更改。
辞旧迎新是过年亘古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特定的生活传统。以年节为中心的生活传统,被人统称为“年俗”。年俗大致可分为物质习俗、仪式行为、精神信仰三大层面。物质层面的年俗,是年节期间最能满足人们感官需要的物质生活内容,饮食品种(年糕、饺子)、娱乐用品(爆竹、烟花)、门庭装饰(春联、窗花、年画)是“年味”的丰富呈现。仪式行为层面的年俗,是年节期间促进人际沟通的社会行为,团圆、祭祖、拜年、社火巡游是传统仪式习俗,是年俗社会传承的重要方式。精神信仰层面的年俗,是人们情感与信仰的聚焦,人们在辞旧迎新的过渡阶段,以虔诚心态礼敬天地万物、祖先故人,以此获得精神的更新与充实。物质习俗、仪式行为、精神信仰是年俗传统的三大支柱,它们共同支撑起年这一神圣与世俗融通的文化时空。在年俗形态中,三者相互衔接、关系错综。情感与信仰是年俗最核心的精神传统,除了在祭祀中的独立表现外,还渗透到年俗的各个部分。
年作为农业社会的重要人文时间,是人民生活的时间坐标与情感精神的凝聚,集中体现了家人团聚的欢愉、和睦乡邻的温情、祭祀祖先的虔诚、礼敬神灵的信仰、迎新祈福的愿望。年的这一精神文化传统构成了它重要的遗产价值。
当代中国虽然正转型为现代社会,但我们的精神血脉与传统密切相连。年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没有公历元旦那样具有实在的经济社会的指标统计意义,可是它在民族文化认同、家庭社会和谐与精神更新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服务意义。当然,我们享受春节文化遗产,并不仅仅在吃遗产的利息,我们应该将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资产,重视利用现代媒体与现代科技手段,传承与开发春节传统文化资源。重视现代春节符号、春节吉祥物的设计与推广,着意春节门庭的现代装饰,营造春节祥和气氛;利用春节庙会平台,进行传统年俗文化展示与现代时尚的发布,融合古今,创新年节文化。
年俗三千年,岁月悠悠,年俗文化的性质、形式在变化,年俗文化承载的人间温情、家庭伦理与民族心性依然。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文艺菜园》2017-01-24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