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座谈会现场 本网记者 项江涛/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项江涛)1月15日,《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图书首发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口述实录的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的出版是学界与地方政府在抢救、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共同合作的成功范例。船民口述史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区域性、文化性、行业性,在现代社会,当很多文化事项逐渐远离并淡出人们的生活时,文化的精神和文化因子也会随之消散,所以对其文化细节的阐述是学者的责任。朝戈金认为,民间文化保护如果缺少了对细节的追问,在研究中变多了一些臆想和武断。
大运河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以往人们多注重其开挖、浚治、管理、交通、运输、灾异、设施的建筑与维修以及环保等内容,但是,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遗产,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还不够。与会学者认为,《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从另一个角度向公众揭示运河的珍贵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运河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那些历史文化遗产,除了今天还保存着当初的物质遗存外,我们已经再也看不见生活在其间的人群以及他们一系列活生生的生活状况了。而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古航道如今依旧较好的发挥着运河的功能,它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林继富认为,人类文明在大运河两岸所呈现出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文明延续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课题组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拓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施爱东认为,《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通过近百年来船民生活为中心,以口述史的形式保存下来非常重要,口述实录的关注点转向了普通的民众,表现了民众记忆中重要的部分,体现了民众自我的记忆选择,突出了民俗学科定位的价值。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张勃提出,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弥补了文本的缺憾,使文化语境的保留更为完整。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 本网记者 项江涛/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01月16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