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山东省志•民俗志》新书发布会暨“民俗志书写与民间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主办。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志民,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爱军、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刁仕军、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出席发布会。
《山东省志•民俗志》新书发布会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在欢迎辞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山东大学民俗学科的发展历程,对《山东省志•民俗志》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刘德龙和《山东省志•民俗志》出版单位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分别介绍了志书编修情况和志书的出版情况。王志民在致辞中对《山东省志•民俗志》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认为《山东省志•民俗志》的问世为齐鲁文化及民俗研究工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山东省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李松在致辞中向志书编修人员表示了由衷的敬意,指出正是这些默默奉献、不畏艰辛的修志人对于家乡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坚守,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叶涛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对《山东省志•民俗志》的出版致以祝贺,肯定了官修民俗志书在时代发展中对文化建设和学科建设作出的贡献。刘爱军在致辞中强调了《山东省志•民俗志》的编修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价值。李国琳、刁仕军、王志东等有关部门领导也在致辞中纷纷祝贺《山东省志•民俗志》的正式出版。会议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主办单位向山东省图书馆和山东省内部分科研单位赠送了《山东省志•民俗志》新书。
新书发布会结束后,举办了“民俗志书写与民间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多所高校总共70余位学者参与了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会由齐鲁师范学院副校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刘德增主持。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施爱东研究员针对传统民俗志书写中片断式的民俗事象的记录整理现象,强调了民俗志应努力协调书写中的历时问题与空间问题,建议将来的民俗志编修可以尝试“民俗地图”的方式。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土有教授鉴于其编修上海市民俗志的经验,提出了如何界定新民俗事象以及是否要在民俗志中对民俗作出价值评判、如何在年代和空间上恰到好处地界定书写边界等问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泳超教授指出志书是限定在固定时空内民俗事象的平面展示,其目标是尽量为专业学者提供更准确客观的资料性索引。丘慧莹教授指出民俗志应在书写过程中区分民俗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张勃教授则主张书写“有态度的民俗志”。张敦福教授为民俗志书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以餐桌剩饭如何看饮食与生态的风气变迁的个案。山东大学王加华教授提出以影像志等新技术手段为今后的民俗志书写提供多维度的渠道,刁统菊副教授强调了应在资料忠于现实的前提下努力在文本中协调地方性和大传统间的关系。泰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袁爱国、青岛大学郭泮溪研究员、济南大学张廷兴教授和蒙阴一中王庆安老师作为《山东省志•民俗志》编修人员回忆了他们饱含热情与艰辛的十年民俗志编修历程。
会议期间,同期举行了“近年山东省地方民俗志优秀成果展”。《大众日报》、《联合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上述活动。
据悉,按照山东省政府统一的安排部署,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参与协调、山东省地方志办公室业务指导,以山东省民俗学会为主组织专家学者、民俗学博硕士研究生承编的《山东省志•民俗志》(1996-2005)已于2016年年底编纂完毕,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
《山东省志•民俗志》(1996-2005)按照“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编纂要求,全面系统和比较准确地记述了1985—2005年期间全省各地民间习俗,以及1985年以来山东各地民俗民风的变迁情况。全书有参与编纂的人员、编纂说明、目录、概述、正文、后记等部分组成。正文分为八篇,三十章,全书110余万字,使用图片200余幅,在篇章节目的设置上,既与上一轮的志书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同时根据近二十年来民俗民风的变迁情况,做了相应调整,从而使得整个志书篇目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完整清晰。同时,《山东省志•民俗志》严格按照志书编纂规范,详略得当、叙述谨严,在新时期志书编纂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文章来源: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