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哈哈,中国人竟然也过圣诞节?
  作者:记者 林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6 | 点击数:3808
 

  这个节日,尤其属于爱情与儿童

  对于情侣们来说,圣诞节是一个需要“浪漫”的节日,就像那位“盘问”我的出租车司机所认为的,如果处在恋爱关系之中,而不在这天晚上一起吃个精致的晚餐,完成一次特别的约会,就好像做错了事。

  除了恋人,另一个圣诞节高需求群体是小孩子。如今城市里有小孩的家庭,以及多数幼儿园,都对圣诞节颇为重视。在淘宝上,各种价位的圣诞树、圣诞袜、圣诞装饰是这段时间的热销品,当然,还有圣诞老人的全套装扮。——细心有爱的爸爸妈妈,往往都很享受和孩子做这个圣诞老人与礼物的游戏。 

  就像刚才讲的,圣诞节是补充了传统节日所不具备的功能。而恋爱和儿童,正是最“反传统”的现代性产物。

  张扬、公开地表露情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完全相悖的,直至五四新文化时期,“浪漫爱”才从西方、从文学进入了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恋爱神圣”经由理论的洗礼,被当时的新青年们提升到了事关道德与信仰的层面。我们从古典小说里当然也读得到情爱,但只呈现为偷偷摸摸的“私情”,在五四之后,恋爱才开始在中国变得堂堂正正。

  这和圣诞节有什么关系?一种节俗被广为接受,一定需要它所纪念或彰显的价值已经具备了社会情感和心理上的“合法性”。正因为人们普遍认可了“恋爱神圣”,情人节、由七夕改头换面成的“中国情人节”才会大行其道,而也因为恋爱在当今变得如此重要,才会有了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依然不够,在圣诞同样需要“浪漫”一下。 

  挂满装饰的圣诞树、憨态可掬在夜里悄悄送来礼物的圣诞老人,这些圣诞节日元素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太有诱惑力了。所以父母和幼儿园,都热衷于和孩子过圣诞节——让他们开心一下,是多幸福的事!

  “儿童”同样是现代性的发现。在中国传统的亲族关系与观念中,儿童并没有什么独立的位置,“养儿防老”是通行的生育观,没有什么人会像现在一样去分析儿童独特的心理和需求,用心地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所谓儿童的纯真,以及“一切为了孩子”的“儿童中心主义”都是相当晚近的观念。

  现在,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拥有了越来越高的地位。儿童的快乐和游戏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圣诞节正是游戏性与童话性相结合的绝佳节日——一起装饰漂亮的圣诞树,还有慈祥可爱的圣诞老人在床头长袜放上礼物,多么动人啊。不用说,孩子们一定会爱它,更关键的是,家长们也乐于陪孩子一起享受这一天。 

  所以,透过轻飘飘的“中国特色”圣诞节,其实可以回望到一百年前,中国所经历的反抗传统、个性解放的情感伦理革命。在那之后,“浪漫爱”和“儿童”才被中国人逐渐接纳,我们也因此才会在今天看到路上你侬我侬的恋人,和欢天喜地的孩子。想一想,竟有些感动。

  传统vs世俗生活的力量

  在中国流行的圣诞节确实与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大相径庭,但当代西方世界所流行的圣诞节俗,也实在没有好好地继承正统。

  在全世界通行无阻的“圣诞老人”憨态可掬的形象,历史只能追溯到不到100年前。挂满装饰的圣诞树,也要在大约200年前才普遍成为庆祝圣诞节的一部分。

  圣诞老人的原型是公元3-4世纪的圣尼古拉主教,大概从11世纪,他的故事在欧洲各地广为流传,而且有多种版本——但和如今的圣诞老人形象相差甚远。19世纪,这一形象在戏剧和文学中被不断戏剧化,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卡通制作者Thomas Nash画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圣诞老人作为《Harper的一周》的插图。这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开始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圣诞老人的形象传回欧洲,传到南美洲,传遍世界各地。——是的,我们熟悉的圣诞老人,竟然来自一幅插图?! 

  但圣诞老人的感染力就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引发了教廷的恐慌。“圣诞老人代替了上帝?”这不是笑话,而是严肃的宗教问题。甚至不只是说说而已,就在65年前,1951年的圣诞节,法国第戎的大教堂广场上曾经当着数百个儿童的面,对圣诞老人“处以火刑”——焚烧了一个“圣诞老人”模型。根据当时的报道,这次行刑得到了当地教会的同意,他们判定圣诞老人是篡位者和异教徒,在圣诞节占据越来越大的位置,模糊了圣诞节原本的宗教意义。

  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被最广泛接纳和传播的节俗,都不是真正的“传统”,而是那些最符合人们当下的情感需求和生活形态的内容。当然,它们并不完美,它们体现着文化的侵入与融合,体现着资本的力量和消费主义的潮流——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

  但这个节日最动人的,难道不正是它在变化和接受中所体现出的世俗生活的力量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12月24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古城东阿冬至祭井取水 还想把阿胶再传三千年
下一条: ·“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子竞技”论坛引发澳门民众关注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王珊珊]新媒体时代坚持我国宗教工作中国化方向传播策略研究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
·[洪哲泓]真神与凡夫·[彭牧]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
·[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郭立东]横滨自由华侨妇女协会与中华义庄的水子地藏
·[石峰]祭品的“经权”逻辑 :一个仪式解释的本土观点及其扩展讨论 ·[德格洛珀] 鹿港的宗教和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