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高淳桠溪)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省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南京市摄影家协会、南京美术馆承办。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表示,研讨会对于在新时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成立“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设立六合农民画研究基地与特藏馆,更是地方和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合力开拓的创新和探索。她认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会议定能取得丰硕成果,新的探索实践也定能达成预期的目标。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炜介绍,此次到会专家中,不乏民俗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大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副主任高小康在文艺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声名卓著。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土有在民间文学与农民画研究领域都有很大影响,其任副会长的中国民俗学会正是负责此次申遗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主要群体代表之一。同时,还有在中日两国都有很大影响的著名学者,包括在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建树颇丰的北京大学、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以及在民俗学与灾害记忆研究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在神话学与应用民俗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也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他期待,在各位专家的带领下,研讨会能成为大家真诚交流、深入讨论、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的优质平台,成为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发展的一次盛会。
会址所在的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民间文化示范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成立了“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还设立了六合农民画研究基地与特藏馆,将为南京非遗从业者提供新的创作空间和活动常驻地,为大专院校非遗专业学生提供观摩调查的第二课堂,也将为南京市民提供新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该遗产项目价值的高度认可。申遗成功后,如何扎实做好各项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研讨会上,以“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遗产价值、六合农民画的产业化之路等议题为引,来自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机构、院校,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非遗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产业从业者济济一堂,围绕“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通过主题发言、圆桌会议、分组讨论,交流新理念,探讨新路径,分享新成果,为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南京非遗事业取得更大进步,凝聚共识,提供智力支持。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2016年12月25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