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高淳举行
  作者:记者 邢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6 | 点击数:2346
 

  12月24日,“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高淳桠溪)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省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南京市摄影家协会、南京美术馆承办。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表示,研讨会对于在新时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成立“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设立六合农民画研究基地与特藏馆,更是地方和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合力开拓的创新和探索。她认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会议定能取得丰硕成果,新的探索实践也定能达成预期的目标。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炜介绍,此次到会专家中,不乏民俗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大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副主任高小康在文艺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声名卓著。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土有在民间文学与农民画研究领域都有很大影响,其任副会长的中国民俗学会正是负责此次申遗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主要群体代表之一。同时,还有在中日两国都有很大影响的著名学者,包括在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建树颇丰的北京大学、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以及在民俗学与灾害记忆研究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在神话学与应用民俗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也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他期待,在各位专家的带领下,研讨会能成为大家真诚交流、深入讨论、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的优质平台,成为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发展的一次盛会。

  会址所在的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民间文化示范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成立了“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还设立了六合农民画研究基地与特藏馆,将为南京非遗从业者提供新的创作空间和活动常驻地,为大专院校非遗专业学生提供观摩调查的第二课堂,也将为南京市民提供新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该遗产项目价值的高度认可。申遗成功后,如何扎实做好各项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研讨会上,以“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遗产价值、六合农民画的产业化之路等议题为引,来自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机构、院校,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非遗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产业从业者济济一堂,围绕“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通过主题发言、圆桌会议、分组讨论,交流新理念,探讨新路径,分享新成果,为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南京非遗事业取得更大进步,凝聚共识,提供智力支持。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2016年12月25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
下一条: ·学者建议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需稳步进行
   相关链接
·谷子瑞:《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张玮]布上青花:低调的奢华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彭佳琪 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