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对传承人精神层面的挖掘和技艺的整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落实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应兼顾技术与技艺。技艺是非物质的,以人为载体,因个体间技能、技巧的差异而有所差别。而技术是物质的,是一种标准化的知识,体现为一种工艺流程、客观性知识。“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实际上手工艺的劳动,大部分的知识还是属于停留在老艺人的经验里、头脑中的,这些知识有的可以说出来,有的是有口说不出。即使是同一个传承人,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心态和心境下,其能力、技艺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抢救性记录工程实际上是把经验型知识转化为客观知识,这个转化过程是很难的,其中有一部分可以数据化,用客观的语言和技术语言来表达,而有一些东西是没法转化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者需要认识和了解这些规律。
其次,要兼顾传统与创新。每一个个体的技艺本身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根基,很多内容是古人怎么做现在仍然怎么做,这叫传统。然而,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中,手工艺处于传统和创新并举的状况下,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能够释放个体的创造力。在挖掘传承人技艺的时候,要关注他手上的技艺哪些来源于传统,哪些是某一个阶段形成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哪些独特性的创造。应该把他放在以历史为纵坐标、以同时代业界同行的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轴里,去考量这个人在时空环境中的确切位置。
最后,是兼顾技艺与精神。技艺一定是关联精神的。技艺水平再高,没有好的精神来支撑,即使做出作品也一定是走样的。很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背后的确有非常好的工匠精神在支撑,这些精神正是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所在。首先,它是老艺人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其次,它是对高超职业技能起码的尊重,是一种自觉的追求;此外,它是一种对待消费者的诚信;最后,它是一种职业忠诚和信念,从中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以上为专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9月9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