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甘肃西和:传统民俗文化带旺旅游带富百姓
  作者:记者 王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09 | 点击数:1919
 


  “巧娘娘你是天上仙,我是地上巧手女,年年七月迎巧娘娘来,我们姐妹迎你来。”近日,第八届陇南传统民俗文化节日“陇南乞巧女儿节”在“乞巧之乡”甘肃省西和县拉开帷幕。

  深情优美的歌舞表演、朴素而端庄的传统服装展示、严肃的神灵祭祀活动……原生态情景歌舞展演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的目光。

  “非常高兴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歌舞表演,从节目中我能看到千百年来中国妇女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进行的乞巧活动,这令我很感动。”受邀前来参加节日开幕式的美国嘉宾哈维·朝鼎说。

  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省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集信仰崇拜、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参加主体多为未婚的女性,节日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七夕”结束,共计七天八夜。

  甘肃省陇南市委宣传部部长张昉介绍,活动期间,经常性参与的群众达到50万人次之多。“其持续时间之长久、参与女性之多、传承之久远、程式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文化的‘活化石’。”

  西和县所处的甘肃省陇南市,是秦王朝的发祥地,境内有中国早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遗存。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性的民族风情,使得当地孕育了乞巧、白马民俗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据统计,目前全境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740多条。

  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据西和县旅游局统计,201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

  西和县还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并同脱贫攻坚、劳务输出、电子商务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巧嫂”“巧妹”等劳务品牌和“艺巧坊”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王喜俊是西和县卢河乡草川村村民,2014年以前,他还是上海一家电脑装配厂的工人,靠着打工以及家里干农活,每年能挣到3万多元。打工期间,他看到东部沿海地区电子商务发达,又想到家乡大量的特色农产品以及民俗产品销路不畅,无人问津,便琢磨自己开网店。

  “网店除了卖一些农产品外,还经营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麻纸。”王喜俊说,“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6万多元,比打工收入高了很多。”

  西和县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陈栋介绍,截至2016年7月底,全县有电商1215家,每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直接带动1.1万多人就业。

  (新华社兰州8月7日电)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08-0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乔宗玉]《孟姜女传奇》:澧州大鼓动京城
下一条: ·留乡愁 记乡情 品乡韵:上海16区评选乡土文化符号
   相关链接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彭佳琪 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
·[刘洋]文化旅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维度:延长短链、联通断链、补全缺链·[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民俗现场暨文化变化进行时调查
·[叶晓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承试探·[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徐赣丽 龚卿民]乡村智慧的旅游利用与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