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再相聚,格桑花开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青海果洛回访记
  作者:张晓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15 | 点击数:3141
 

  惊喜——学员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

  “这是我从教30多年以来第一次回访学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说,“当亲眼看到学员发生的变化,我们很惊喜。”

  “学员的作品比以前更有设计感、更实用、更有市场潜力。”这是回访团一行最直观的感受。玛沁拉加藏靴厂的学员夏若太,以前专职从事藏靴制作,因藏区生活方式、服饰需求的变化,他的藏靴也只是偶尔在展销会上卖出一双。而如今,同样是运用藏靴、服饰制作技艺,他做出了时尚的天珠包。“我在上海大学跟老师学了设计,学会要在保持藏族特色的基础上去创新。印象最深的是色彩构成课,我知道了如何调配包的基础色和强调色。”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员多杰用掐丝唐卡的技艺做出了藏文吉祥语、现代意象画等作品,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一幅构思精巧的《眼睛》,深邃而神秘,被大家叹称为“果洛之眼”。果洛一家藏餐馆的厨师多杰吉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姑娘,但自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培训结束后她也没有停止思考。回来后,她用当地食材蕨麻做出了果洛特色“披萨”,大受食客欢迎。一位从事牛羊毛编织的藏族阿姨,用塑料珠编出玲珑剔透的台灯;一位做粮食袋的传承人,已经研发出一系列毛麻生活用品。果洛州文化局局长多杰坚措说,在刚刚结束的青洽会上,参加研培的学员已经有了不俗的表现……这一切都让回访团成员欣慰又欣喜。

  回访团成员们表示,更让大家惊喜的是还看到了学员们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自信。“他们介绍自己的新产品、设计理念的时候,眼神中流露出的兴奋和自豪告诉我们,他们很自信。这个自信,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是对自己聪明才智的自信、对自己手艺的自信。这个自信,是他们迎接挑战、走向更广阔空间的基础。”

  很多学员将自己在高校培训的结业证装裱好,挂在作坊、家中最醒目的位置;在邻里乡间,提起自己的培训经历,总是令周围的人羡慕不已。一位传承人的儿子是旅游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他直言不讳地说,以前根本看不上父亲的手艺,现在看到祖传的手艺受到政府如此的重视与礼遇,他决定将自己所学与家业结合起来,努力让它有更好的发展。他还透露了近期的小目标:开个公司,给自家产品注册一个响亮的商标。

  回访团成员们感到,还有一重惊喜是让大家看到了以点带面的效应。上海大学学员尼保开办的班玛县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里有80多人,新的产品提升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员工收入;一些学员所在的企业、作坊里还有相当数量的残疾人、低保户;有的学员还成立了合作社。研培成果正显示出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这达到了实施研培计划的预期,并实现了以非遗传统工艺培训帮助地方精准扶贫的目的。

  感动——“我会来看你”,真的成为了现实

  此次参与果洛回访的4个院校虽然培训的方向有所不同,但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培训,院校的老师都与学员结下了深厚情谊。老师们评价,非遗培训班的学生是历届学生中最勤奋刻苦的一群人。他们清晰地记得学员们彻夜学习的情景,也记得培训结束时大家依依惜别的场面。学员们不敢相信,老师说“我会来看你”,真的成为了现实!再相聚,绵延着浓浓的亲情、满满的感动。

  见老师如同过节一般,大家都盛装打扮。一位藏族姑娘,连夜用6个小时梳理了传统发辫。在离州政府最远的久治县,学员们听说老师们要来,早早就带着家人孩子等在门口,天气路况不好影响行程,他们一等就是大半天。每到一站,师生见面,拥抱、端详、热泪盈眶,这一幕一遍遍地上演。回访的最后一天,许多学员又从各地赶到州政府所在地。座谈会上,学员代表纷纷表达感谢之情,还有很多学员站在拥挤的会议室门口,为的只是看着老师,听他们并不能完全听懂的发言。

  回访团每一位成员都在经受着高原缺氧对身体的考验,但马不停蹄的回访调研让他们无暇自惜。汪大伟将自己亲手绘制的素描笔记本一一送给学员,他叫得上每位学员的名字,并且在手机里珍藏着他们培训时的点点滴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程惠琴高原反应强烈,但她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回访点。在玛隆商贸公司,她背靠在一批布上,微笑地看着大家讲作品,却虚弱地讲不出一句话。

  责任——进一步探索“研培计划”的着力点

  回访团成员们一致认为,通过回访,深刻体会到了这片土地上非遗传承人群的不易,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身上有沉甸甸的责任。正如文化部所要求的,全面评估教学效果、完善研培课程、探索进一步的合作支持措施应是今后的着力点。

  7月15日,文化部在果洛州政府主持召开回访工作座谈会,青海省文化厅,果洛州委、州政府,相关专家,回访院校教师,学员代表等近100人参加了会议。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为使该项工作决策更科学、实施更有效、可持续发展,回访、评估工作十分必要。从本次回访调研看,前期的培训实践是成功、有效的,这使各方增强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的信心,同时也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认识一方水土,才能培养好一方人才。文化部鼓励和支持高校对相关的研培项目开展学术研究,深化对相关项目文化内涵和传统工艺知识体系的认识,为研培工作提供更加系统的学术支撑。

  因材施教,提高成效。对处于上升阶段的学员要再托一把。将来的培训会更注重因材施教,选拔优秀学员,回到家乡实践一段时间后,再到高校参加研修班。

  忌大忌空,务实管用。非遗传统工艺培训重实操,空洞的理论课要减少。而在必开课程中,将包含两类知识,一是项目所在地的文化传统和相关项目的知识体系,二是包括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在内的造型艺术基础课程。

  整建制招生,成氛围互动。如何有效利用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研培作用?一个点要带动一个面,一片要影响另一片。在一个地区、一个社区、一个企业等整建制招生,可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形成共同切磋学习、持续交流的氛围。

  在开放的空间,发挥想象力。研培计划是一个开放性的计划和空间,实现了许多“可能”,也充满了无限“可能”。各方都在探索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措施和方法,巩固研培成果。

  高校开始在学员中寻宝,教学相长,互汲营养。上海大学学员久热已经在“一竹一世界”新西兰竹艺创意设计营里当起了中外学生的导师。其他高校也纷纷在寻找学员中的“千里马”。

  呼应手工艺人心声,巡回讲习,实地辅导。回访团深切体会到,手工艺人越来越渴望得到新知识,迫切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文化部将组织工艺师、设计师到果洛开展巡回讲习,对手工艺人面对面辅导,补充高校培训模式。

  扶上马送一程,注入持续动力。产品有稳定的销路,传承创新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文化部鼓励阿里巴巴、文博会、非遗博览会等平台为果洛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各高校也将各显其能,为果洛手工艺品走出去贡献力量。

  传统工艺工作站,政府高校力量聚合处。传统工艺工作站是为“振兴传统工艺”探索出的重要方式。继雅昌和清华新疆哈密站、木真了湖南湘西站、苏工美贵州雷山站之后,上海大学驻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日前也宣告成立。上海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果洛政府密切配合,为提升果洛手工艺的“活态、活性、活力”,为果洛人民的福址而努力。

  格桑花——开在祖国大江南北

  格桑花是藏族人民的幸福花。今年夏天,它不仅开在青藏高原,还开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成立后,师生们已经投入了工作站的各项工作;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始筹备在上海成立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给果洛手工艺人提供直接接触现代市场、面向市场开发产品、带动扩大后方传统工艺产业的平台,工作站预计今年国庆前后挂牌;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制定了藏餐和旅游纪念品双班并开计划,又一批教师将带着新任务于8月10日再赴果洛进行调研、辅导;

  青海民族大学正在完善教学计划,准备下一班次的招生;

  此时此刻,果洛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艺术夏令营已在北京开营。本次夏令营旨在发掘藏族儿童艺术潜力,提高格萨尔史诗文化的传播力和艺术表现力,这是研培计划的又一拓展性探索。36名果洛藏族儿童的梦想正在起航。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文化部非遗司提供)

  声 音

  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吕霞:文化部将果洛非遗传承人群的规模化培训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藏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特殊关怀,它的成功推进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回访,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增强了继续做好工作的信心。省文化厅将切实履行责任,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做细做实上下大力气,确保培训有实效、见效益。

  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武玉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文化部站在全局高度,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重点项目,对地方来讲是一项与精准扶贫密切相关的惠民利民工程。通过研培计划,将上海大学等4所高等院校的力量汇聚果洛,为果洛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协调各方力量,为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落实做好保障工作,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非遗保护实践,该计划的有效实施丰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中国经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8月10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微评论:期待非遗与大学深度拥抱
下一条: ·民风民俗别随移民搬迁而消失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非遗传承人冉艺飞:传承古技艺助力脱贫攻坚
·[孙正国 熊浚]乡贤文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
·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在京开幕·陈泳超:《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大地图·非遗传承人衡阳张紫映与世长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