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更路簿》11日晚在央视热播
潭门渔民观看《我们的更路簿》
本报讯 这一本本手抄的册子是风帆时代闯海耕海的指路明经,一本本泛黄的册子是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一本本简陋的册子记载浩渺深邃的南中国海的丰富信息,一本本无言的册子发出一片海域主权归属的响亮回声。这本薄薄的册子就是《更路簿》,它不仅是中国历代南海渔民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
7月11日晚11时31分,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三沙卫视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在央视一套播出。当晚,琼海市潭门镇也组织渔民收看。播出结束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大家认为《更路簿》就是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
记者 钟起的 文/图
纪录片 全面诠释《更路簿》 证明南海属于中国
该纪录片通过采访老船长、《更路簿》传承者、海疆研究问题专家、外交研究员等,对《更路簿》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诠释,以“渔民表达,纪实风格,艺术表现,国家立场”为基本定位,通过密藏“天书”、沧海更路、千年耕海、蔚蓝家园等四个章节让观众走进《更路簿》的故事,了解历史及重大意义。
片中讲述,《更路簿》最早约形成于明代初期,盛行明清及民国时期,存在了600多年。至今发现的《更路簿》有苏德柳本《更路簿》、郁玉清本《定罗经针位》等12种版本,它们都直观反映了中国渔民在南海诸岛礁的作业线路、开发经营场所。南海诸岛礁,特别是西沙南沙各个岛、礁、滩、洲的命名。《更路簿》所记载的地名有136个,记载的航线有200多条。
《更路簿》是中国渔民发现、开发和经营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的指南和历史证据,记载来自渔民日积月累的耕海经验,因此《更路簿》存在着不同的抄本。《我们的更路簿》通过解析《更路簿》,循着历史的遗迹,让老渔民们结合历史记忆,让观众认识祖宗海,中国是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最早持续不断地行政管辖南海。这本小册子是证明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据。
专家: 《更路簿》传承600多年 岛屿用海南方言命名
省博物馆馆长丘刚说,南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通航是官方行为,那么《更路簿》就是民间行为。民间渔船通过《更路簿》在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留下了珍贵的遗迹,这些都彰显了我国的主权。
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乔红霞说,《我们的更路簿》一片中展现了琼海老船长们世代传抄使用过的《更路簿》,配合老船长们讲述,海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史料举证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说明南海最早是我国海南渔民祖祖辈辈耕海的地方,是海南渔民的“祖宗海”。《更路簿》所载的岛屿,许多是用海南方言命名,后来在西方绘制的地图中也被采用,说明南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容侵犯。
海南大学教授邹立刚说,《更路簿》早期主要是以家族或师徒关系口头方式承传的,15世纪初叶《更路簿》以不同的手抄本流传至今,传承了600多年。《更路簿》诠释了中国南部沿海人民世代海耕,繁衍生息,把南海视为自己的“祖宗海”。它揭示出我国对南海九段线内岛礁及其海域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利用和连续管辖的历史事实,证明我国的相关岛礁主权和海域权益。
渔民: 世代传承《更路簿》 现在出海还带着它
纪录片《我们的更路簿》在央视播出当晚,在纪录片所记录的故事所在地——潭门镇引起强烈反响,当地许多老船长、渔民甚至干部都在家中收看电视。
琼海市潭门镇政府宣传干事莫泽盈说,“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潭门人,自己非常敬佩家乡的老船长们,老船长们手中的《更路簿》是潭门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耕耘的智慧结晶,我们要发扬光大。”
36岁的渔民王昌说,《我们的更路簿》真实地展示了潭门渔民在自家海域开展捕鱼作业的故事,讲述的正是发生在祖辈父辈以及他自己出海的故事。
“这部专题片说得很好,把我们琼海潭门渔民的《更路簿》由来、内容、传承等内容都展现了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更路簿》,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潭门渔民自古以来就在‘祖宗海’耕海作业。”65岁的潭门船长何世轩说,潭门老船长现在到南海作业还带着《更路簿》、罗盘。
潭门渔民王振华说,“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渔民生活,特别是体现了《更路簿》对老一代渔民的重要性。现在条件好了,渔民出海很安全,《更路簿》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和继承。”
文章来源:海南特区报 2016年07月1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