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在慈溪举行
——专家为古村落保护“开药方”
  作者:记者 刘慧 市委报道组 周敏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30 | 点击数:1843
 



位于永康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厚吴村  

  本报慈溪4月26日电 (记者 刘慧 市委报道组 周敏杰) 26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在慈溪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等国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困境和出路,呼吁共同关注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优秀文化。

  传统村落是祖先留下的文化成果,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传统村落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它是文化和乡愁传承的载体。

  10多年前,冯骥才等一批专家、学者在西塘发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西塘宣言》,呼吁保护传统村落。10多年来,保护传统村落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迫切性不断提升。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菅丰介绍,目前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日益活跃。“当我们谈到‘传统村落保护’的时候,往往会给人以保护村落传统景观的印象。实际上,这种保护并不止于景观,还是要整体呈现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

  现在很多地方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过程中会有所变味,往往徒有其形,却失去它原有的传统文化神韵。正像冯骥才所言:我们要探讨传统村落何去何从的问题,既要通过传统村落保护留住传统文化遗产,也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那么,村落该如何保护?在专家们看来,这就需要乡村复兴,这个技术术语意味着村落的秩序、设计与发展对策,其目的是弥补乡村现有的不足和不规范,从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状况。德国安尔哈特应用科技大学遗产保护系主任鲁道夫·吕克曼说:“乡村复兴需要政府资助乡村建设,最早的现代乡村复兴在16世纪的德国就出现了,尤其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大力推动许多乡村复兴行动的开展。”

  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蓉介绍,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不断推进,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迫切性,但怎样进行保护,又怎样避免在保护中无意识地破坏原有文化和历史,成为各地政府共同的思索。例如,慈溪不断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实施了一批古村古镇保护项目,依托古村原有面貌,再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生动情景,辅之以凉亭、戏台、马头墙、美人靠的传统文化元素,凸显古村落的文化韵味。

  “没有不变的村落。”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日本民俗学会会长福田亚细男说,一座村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持最初的形态,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为了确保生活的便利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改变,这就需要在古村发展过程中充分考量保护传承的问题。

  比如,日本福岛县大内宿在初始阶段,就制定民居宪章确定了“不卖、不租、不拆”的原则,一直保持至今。多年以来,居住在大内宿的人们都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事情,为了营造古老的聚落景观和气氛,主街上的沥青被铲除,电线杆被拆掉,机动车也不准通行。

  在这里,只能看到游客三五成群步行的身影。游客在村外设置的停车场停车,然后徒步进村。主街道完全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

  此次高峰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文联、宁波市委宣传部、慈溪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省民间文艺家学会、慈溪市委宣传部、鸣鹤古镇共同协办。与会专家和学者还就如何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开发、利用共同发表《鸣鹤宣言》。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2016年4月27日 13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海内外专家学者研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新模式
下一条: ·明清民国歌谣与民国旧体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宁举行
   相关链接
·[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王喜根]“空心村”呼唤“文化商人”·[王翠玲]劳动的晾晒与展演的“晒秋”:篁岭村生活节奏变迁的考察
·[柴书毓 高忠严]山西阳城传统村落道德建设资源研究·[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
·[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