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陕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行的庆祝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现场,陕西省文物局为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两个陕西文物扶贫示范项目授牌。
近年来,陕西不断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生活发展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与实践,不仅有效改变了城市环境,更让置身其中的百姓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拓展文物扶贫,让文化遗产惠及民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说,把汉阴县、宜君县等地的原生态梯田建成生态博物馆,已成为陕西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亮点。
“如果没有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带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汉阴凤堰古梯田景区内第一家农家乐——“田梁农家”的女老板、“桂夫人”熊哲贵,是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六组的一位普通村民。2010年,汉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陕西十大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百大发现之一”,汉阴凤堰古梯田也越来越为人所知。2012年3月,汉阴凤堰古梯田作为我国目前第一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辅助。这时,熊哲贵开办起了“田梁农家”农家乐,并申请注册了“桂夫人”商标,不仅做餐饮、住宿,还销售自家的大米、腊肉、辣椒酱……“田梁农家”去年收入20余万元。
目前,漩涡镇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已有70余家,随着汉阴凤堰古梯田景区的进一步完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一步步实现着脱贫致富的发家梦。
位于陕西省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堰古梯田包括凤江梯田群和堰坪梯田群,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的凤凰山南麓,集山、水、田、寨、村、屋、庙、农于一体。在绿树的包裹中,万顷梯田层层叠叠、蜿蜒曲折,山村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的生活完美融合。梯田呈现出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基因。
“既要保护文物,又要分享文化遗产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一个难题。”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表示,“通过采取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方法,促进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是我们寻求利用文物资源脱贫致富的一个新探索。”2012年,陕西省文物局提出建设“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后,先后多次组织文物保护规划部门对其辖区范围进行整体保护规划,并安排专项资金对保护区内的古民居进行维修保护;汉阴县则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作为全县旅游大发展的破题之作,作为拉动汉阴南部山区乡镇崛起发展的抓手,持续推进。
4年来,汉阴县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从基础配套、资源修复、文化展示、产品开发、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提升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品质水平,丰富其内涵。截至目前,先后实施了以文物古迹修复、古梯田保护为重点的各类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了以旅游观光车道、观景平台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以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3个陈列展馆文化展示及以一台大戏、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套摄影画册、一本旅游解说词、一部风光宣传片为代表的“六个一”文化宣传工程,漩涡镇文化旅游名镇也在建设之中。近年来,汉阴旅游接待人数屡创新高,各地游客在尽享陕南美景的同时,也让汉阴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年6月21日第2版 【本文责编:赵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