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潮汕民间文学推广:告别“严肃脸”,与动漫说唱“混搭”
  作者:林朝虹 林伦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5 | 点击数:3935
 

  “潮汕方言歌谣”网站截图

  没有潮汕话,就不会有潮州歌册、潮语歌谣;没有潮汕话,陈三、五娘、苏六娘、桃花、渡伯、李老三将离我们而去。

  潮汕民间文学是潮汕民系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以潮汕方言为载体并不断修改、加工流传于潮汕地区民间的文学作品。潮州歌册,潮语歌谣,潮汕民间传说、故事、谜语等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价值,陆续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然而,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和语言环境萎缩的压力,潮汕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陷入危机。为扭转这一颓势,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的学术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实践,协同各方资源与力量,探索了一条有助于保护民系方言文学传承传播的策略与范例。

  方言文学几乎被遗忘

  在方言式微的今天,方言文学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以前潮汕孩子最先学会的是自己民系的童谣,现在孩子们进入幼儿园更多的是学习普通话儿歌,方言文学几乎被遗忘。”一位潮州幼儿园教师坦言。

  笔者也曾就潮汕青年人对本民系歌谣的熟知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往日耳熟能详的歌谣,离当今青年学生已经相当遥远。在近300名的被访者中,只有一位年轻人能够勉强背诵出一首潮汕歌谣。可见,如何让民间文学得到本民系年青一代的认知与认同,是传承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在潮汕民间文学的传承中,曾有过请传承人原汁原味传唱的尝试,但效果有待考量。2015年4月,潮州歌册公益演出在潮州市牌坊街进行,活动虽冠以“潮州歌册”之名,但10个节目中却糅合了潮州歌谣、舞蹈表演、歌册演唱等几种形式。其中最正宗、最纯粹、最地道的是省级传承人的潮州歌册演唱《宋仁宗叹五更》,然而现场观众的反响并不“给力”。其实潮州歌册本身就不是拿来舞台表演的,而是当年“姿娘囝(姑娘)间”的叙事曲,是需要静心聆听的。因此,虽内容与表现形式很“原生态”,但要得到台下观众的认可就很难。

  探索跨界发展协同创新

  为拉近民间文学与年轻人的距离,学术团队选择从潮语歌谣入手,探索跨界合作、协同创新,使得年青一代能够从交融中获得对传统民间文学的重新认识与理解,从而达到自觉传承的目的。

  2012年,学术团队整理出版了66.8万字的《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下称《全本》),评注了1003首歌谣,建立了方言歌谣用字使用标准。但文本传承具有一定的局限,为此团队又邀请18位来自潮汕三市(潮州、汕头、揭阳)的“90后”年轻人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对《全本》中的千首歌谣进行朗读录音,并将所有音频资料上传至专门建设的“潮汕方言歌谣”网站,供海内外潮汕人免费点读试听。

  文本和音频的整理保存,保留了民间文学的本来面目,但这一脸严肃的面孔很难得到年青一代的认可。于是,团队开始借助美术、音乐、动漫画等艺术形式,探索跨界发展,协同创新。团队与蓝海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作了102幅精美的Q版方言歌谣漫画作品;出版了《精选百首潮汕方言歌谣》(小学版)和《精选潮汕方言童谣》(幼儿版)两本图、文、音并茂的优质绘本;2014年开始推出歌谣微信推广服务,每条微信作品每日阅读量一般能够达到几千次,最高时可以达到2万次;探索将传统歌谣和现代动漫有机结合,联合动漫公司共同研发、播出了《麻雀相打跋落坑》等歌谣动漫作品;在传统歌谣的推广中,还加入说唱、口技等元素,使作品变得动感时尚、诙谐有趣。

  构建可持续的传承氛围

  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潮汕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水平,还需要借助各方力量与资源,营造一种科学、有效和具有可持续性的传承环境和氛围。

  一方面,应强化多种媒介传播的深入性。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将潮汕民间文学以文字、声音、漫画、音乐、动画等多种方式传播,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可以避免单一媒介的局限性、记录的片面性和传递的“碎片化”。“潮汕方言歌谣”网络数字化资料库的建设,通过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手段和模式,能够有效帮助网友自主学习。如果每个民系、每种文学样式都建立了数字化资料库,这种深度介入将促使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应该强调在家庭中再现非遗语言环境。传统潮汕民间故事、歌谣本来就是通过口耳相授、代际相传的形式传播与传承。为此,学术团队还通过组织公益性的阅读活动,让潮汕地区的父母与孩子参与进来,构建一种亲子共读方言故事和歌谣的氛围,再现和还原非遗的语言环境,这种传播形式优化了民间文学活态化的生存状态。

                                                                                                             (原刊于《中国文化报》2016年5月6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乡村复兴:既要“颜值”也要气质
下一条: ·山东:在民俗中找寻脱贫的力量
   相关链接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王伽羽梓]新媒体视域下非遗传衍的内部革新和时代路径
·[李欣然]科幻动漫对神话的重铸·[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
·[徐金龙 白玉帅]“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哪吒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王素珍] 赞土地与唱春
·[朱万曙]董永故事的汉、彝说唱文本·[国家玮]乱世中的治世想象
·[祝鹏程]中国曲艺说唱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专家组成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说唱”专家组成立
·《继承与发展:庆祝车锡伦先生欣开九秩论文集》出版·刘祯 刘云水 主编:《继承与发展:庆祝车锡伦先生欣开九秩论文集》
·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
·[郎雅娟]侗族说唱文学的叙事特征·雪梅并作十分春——剪纸、皮影、年画传承人对话动漫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