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北大人类学论坛2016“文化遗产与文化政治”征召论文通告
  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11 | 点击数:3417
 

 


一、会议论题及背景:

     “北大人类学论坛2016”开始征召参会论文了,欢迎各位老朋友、新朋友撰文与会,再聚燕园,以“文化遗产与文化政治”为题交流学术。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曾经举办“中国人类学的田野作业与学科规范:我们如何参与形塑世界人类学大局”研讨会(2010年6月20-21日,会议论文结集为《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后续又举办“北大人类学论坛2014:学术传承与时代担当”(2014年7月19-20日)、“北大人类学论坛2015:世界社会与文明展望”(2015年6月29-30日)的国际研讨会。这三次论坛都是以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为主,而新一届论坛主题开始转向人类学的具体领域。

  文化遗产从自在状态到被发现、被规划、被命名而进入保护名录,是一种专项的社会工程,构成了一个多学科的专业领域。这是一种发生在具体社区的事件,有明确的对象、明确的主体、清楚的过程,这本身作为文化故事就是值得关注、值得书写的。而且,在地的事物能够进入文化遗产的命名流程,恰恰是因为它们不只是它们本身,而是对大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关联着原本在物权上并不相干的各种人,关联着民族、国家、历史、人类、未来等等重量级的范畴。

  中国自卷入世界近代洪流以来不断在意识中寻找新的自我,在尝试通过技术、制度、意识形态确认自我的各种运动之后,旧的文化重新成为认同的选项。其中有中国自身历史的因果,也有人类后现代进程的影响。“文化遗产”当然首先是遗产项目的确立问题,这是一个多学科的专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实践问题。其实,文化遗产是一个社会的总体性问题,它关涉着这个社会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关涉着这个社会的物品定价、政治确权,因此是一个社会全员卷入的争议领域。大家在其中各有所争,或为实利,或为虚名;或为眼前物权,或为身后荣誉。文化遗产之争恰恰不止于一般的物品之争,因为文化遗产是承认政治的一个主要领域,涉及不可交易的集体尊严。

  中国的自我定位,中国各个地方、各种人群的自我定位,都在通过经营自己的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农业遗产)名录而进行。中国社会在总体上以及在各个方面都在通过文化重新寻找自己、呈现自己,纠结着各种力量的复杂互动,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也是文化政治实践。沿着这个见微见著的路径,人类学可以描画一个时代的丰富画卷,感触一个文明体的内在心律。因此,我们欢迎各种案例研究,也欢迎历史省思和哲学论辩。

二、会议时间地点:

  研讨会将于2016年5月21-2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三、征稿具体事宜:  

  1.敬请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同仁报名与会,并在4月20日前发来论文题目与提要,5月4日前发来会议交流材料(论文或发言PPT)。

  2.联系邮箱:anthropologypku@126.com 。应征论文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详细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信息,以便于联络。

  会议组织者将在5月8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向报名者发出正式与会邀请和参会细节。感谢各位同仁的理解与配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

  2016年4月11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文化部全面正式实施研培计划 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下一条: ·“匠心独运:山东传统锔艺文化研讨会”在济南市召开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遗产》:2023年第1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2年第6期目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目录·《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目录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