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展也需要“版本更新”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02 | 点击数:2851
 

   江南百工——首届长三角非遗博览会现场

  首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现场

  “免费看展览,开心;参观体验差,闹心。”如今,每逢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举办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已经成为了各地向民众普及和推广非遗知识,提高大众非遗保护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和民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非遗展的期待早已不再只为看个“稀奇”,对非遗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揭示以及对民众良好观感体验的强调和重视,成为了当下非遗展探索“版本更新”的新方向。

  “万花筒”未必好

  回顾近年来各地举办的各类非遗展会,主办方在做前期宣传时,常常会统计出这样一组数字:参展的非遗项目有多少是国家级、省级的,展出的非遗作品有多么庞大的数量、覆盖了多少非遗门类,到场的非遗传承人人数达到了多少,等等。不可否认,提到的这些信息确实是衡量一个非遗展览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但却并非是唯一的标准。

  自2009年以来,我国从国家层面曾组织举办了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一些全国性的大型非遗展会。“可以说,过去举办的这些展览不仅把那些最能体现人民智慧、最精美的非遗作品展示出来,而且在民间建立了传承保护非遗的观念、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创造力,使得传承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获取了更多的尊重。”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强调,“然而,在如今,各地再去不断地重复这些展览的模式,贪大求全,搞‘万花筒’式的非遗展,就未必能够在展览效果上取得进一步的提升。”

  在北京大学学生汪聪看来:“好的非遗展览应该是可以让我真正地去感受非遗,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个个的项目。我曾经参观过在我老家举办的非遗展,那次展览来了许多其他省市的非遗,但现在回想起来印象都不太深了,唯一记住的还是那些我们当地的非遗。”

  “其实各地搞非遗展不应追求‘大而全’,应该抓住地域特色举办一些区域文化圈的非遗展,毕竟一些非遗项目在脱离了本地受众后不太容易唤起情感共鸣。”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邱春林说。

  别让非遗总是“灰头土脸”

  据业内人士透露,各地政府在举办非遗展时通常是临时租用一个展览场地,并将展会的一部分设计组织工作直接委托给展览会服务公司或类似的广告公司,而这类公司几乎都是按照产品展销会的既定办展“套路”进行布展,因此,每个非遗项目就会被圈定在固定的展位上。这种办展思路难免使得各地的非遗展看起来大同小异。

  其实,看似已经形成成熟经验的展位布展模式,在面对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非遗展品时,其呈现效果并非如想象中称心如意。对此,河南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顺旺深有体会:“对于像唐三彩这样的非遗作品,在古代通常是摆设在宫廷内或园林中,而每次在参加非遗展时尽管我们会带去特制的博古架,但总觉得还是少了些文化气息。受展位的空间限制,展品经常是摆多了不协调,摆少了又达不到展示效果。”

  “以往我们在搞全国性的非遗展时,由于参展项目较多,因此往往按照非遗的门类,以项目化、展位化的方式设展。其实,对于地区性的非遗展而言,大可以摆脱这些束缚,通过主题性的展览,为观众呈现同一社区内不同非遗项目间的联系,还原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邱春林说。

  近两年来,在文化市场比较活跃的上海,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使得非遗展在办展形式上开始向艺术主题展的方向发展。比如,在今年2月由上海朵云轩集团承办的“江南百工——首届长三角非遗博览会”,作为首次以长三角非遗为主题的展会,展览在策展中主打“江南”这一文化地理符号,运用山墙重叠、粉墙黛瓦等视觉元素在展厅中营造了浓郁的江南气韵,又巧妙借用展品的艺术形态进行再设计,展现展品的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对于以长三角市民为主体的观众而言,参观“江南百工”更容易产生场景代入感,既新鲜又亲切。

  作为正在上海举行的“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的总策划人之一,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认为,展览的细节也同样不容忽视:“许多非遗精品都是出自传承人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心无旁骛的创作,因此出于对传承人的尊重,在展出这些作品时我们不希望把它们搞得‘灰头土脸’,对于烘托展品的每个灯、每个转盘的设计和考量都一丝不苟,我们希望让这些非遗精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和空间与观众见面。”

  非遗展不仅是物的博览

  作为非遗项目的某一道工序,拉坯、抄纸、木版刷印等一直是备受各类非遗展青睐的互动体验项目。鉴于这些工序容易上手又兼具娱乐性和操作性,因此常常在展出时赚足了人气。然而在许多专家看来,非遗展中的互动体验项目不应止于此。

  “非遗展不应仅关注于物的博览,互动体验活动也不应仅作为一种点缀而存在,展览的组织者和参展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技艺展示做得更扎实,让青少年从体验中获得乐趣、知识,从而变成自身的技能。”刘魁立说,在上世纪50年代,他曾在国外的一个手工玻璃制品展中看到过来自捷克的艺人在现场向观众展示吹制玻璃制品的全过程,观众也可以参与体验并制作一个小的纪念品带回家,这是延伸展览效果的很好尝试。

  对此,高顺旺也表示认同:“通过互动体验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去了解非遗项目本身,若观众只是简单地看看展品或者是和传承人聊上几句而没有后续的体验跟进,一个项目很难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别提吸引年轻人来关注它的发展,甚至是致力于项目的传承。”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互动体验活动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或许一组来自于去年12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在短短3天展期内,共计有4.9万人参与了由80家参展商带来的种类繁多的手工体验活动,其中许多体验活动在开展前就已经约满。更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参观该展览需要收取一定的门票,体验课程也需要收取少量的费用。据统计,观众的人均消费达200元,但依然观者如云。

  正如高春明所说:“毕竟政府的人员和财力有限,不可能一直大包大揽地举办非遗展。”那么,这就要求各地不能再去复制和套用既往的经验和做法,而应该不断创新办展思路和展陈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展览的筹划与设计,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宣传和推介手段,从而使得非遗展能够常办常新,留住观众的脚步,满足不同群体的欣赏需求,发挥出更大的展览效应。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4月1日第7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西藏开展高龄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下一条: ·广西柳州侗族建筑营造基地揭牌成立
   相关链接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