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国宝级艺术家聚杭话昆曲传承 盼思接传统融合当下
  作者:记者 施佳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02 | 点击数:1604
 

   中新网杭州4月2日电 “我们当时从杭州出发到北京去,全部坐硬板凳,有条规定,我们小学员每人带一条草席,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师们睡在凳子上,学生们带着席子睡在凳子底下。”在浙昆“世”字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世铮看来,《十五贯》能够取得成功,是靠浙昆一直以来的艰苦奋斗换来的,而这种精神在现代不能丢失。

  六十年前,浙江昆剧团(以下简称“浙昆”)经过整理、改编、排演了传统剧《十五贯》,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他称该剧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

  六十年后,4月1日晚,来自浙沪苏三地的艺术家们齐聚演出《十五贯》,深厚的表演功底,震撼人心的唱腔,获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4月2日,他们再次聚在一起探讨现代昆曲的传承。

  “昨天观众这么激动,(因为)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跟戏)给结合起来了,那几句唱到人心里去了。”著名戏剧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顾天高认为,《十五贯》的当代艺术在于它写出了人性的弱点和伟大,剧情里面的“翻案”其实就是在保卫人权,而这些是现在的老百姓同样关注的。

  一直以来,传统艺术,在新兴产品的冲击下,被冷落现象突出。

  “(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刻,(当时)4楼是电影院,6楼是剧场,戏校说让我们去捧场看戏,这个戏特别精彩,竟然没人来看,当时(我)还不太懂,为什么没人来看。”上海昆剧团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回忆道。

  “《十五贯》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在浙昆“世”字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王世瑶看来,要受到现今观众的欢迎,首先要挖掘本剧团中优秀传统的好剧目,尤其对现在有教育意义的,“创作过程中最归根的一点要出新,不能固步自封。”

  “昆剧(应该)不断地在新的时代拿出新的惊世之作,保持传统戏剧的当代意识,使我们(昆剧的)生命保持青春的活力。”顾天高也说。

  计镇华认为,《十五贯》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在于它继承了昆曲的传统,“每个剧团都争演《十五贯》,(因为)它有传统的东西,说明它有生命力。”

  “《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昆曲有许多剧目要整理改革,民族财富要挖掘继承,不可埋没。”张世铮也说道。

  在这些老艺术家看来,未来剧团要想发展壮大,不仅在传统和出新上下功夫,还要保持一种艰苦朴素的精神。

  “《十五贯》为什么能够成功,是靠艰苦奋斗取得的。”张世铮形容道,“当时艰苦到什么程度?(这出戏)我们20天的时间就是在石板地上排出来的,(《十五贯》没有成功之前)剧团是靠借债度日,就像油葫芦一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靠借债)维持浙昆的生计。”

  “我们在做一些尝试,一些经典的曲目融入现代的元素,包括现代生活理念。”浙江昆剧团团长周鸣岐说,戏曲讲述的方式也要改变,让年轻的观众进来,就要加快演出节奏,并且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年04月02日 22:18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文化部召开2016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下一条: ·刘奇葆:要推动戏曲传承纳入非遗保护体系
   相关链接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