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走马民间故事”的非遗传承路
  作者:钟旖   摄影/图:吕路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27 | 点击数:2672
 

 

  图为重庆走马民间曲艺团团长刘万能为群众讲述走马民间故事。

  “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26日,在有“中国曲艺之乡”之称的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45岁的重庆走马民间曲艺团团长刘万能身穿长褂,合着曲艺表演,讲上一段走马民间故事,赢得满堂喝彩。

  走马镇,在历史上是成渝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天南地北的客人们川流不息,也带来了各地的新鲜见闻和奇闻异事,久而久之,便孕育出了以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为主要形式的走马民间曲艺。

  2006年,“走马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当下许多“非遗”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不同,“走马民间故事”的传承保护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

  “20世纪80年代,重庆文化部门在收集整理民间集成时,在走马收集起了10915则民间故事,还‘挖’出了能讲述成百上千则故事的316个‘故事篓子’(即走马民间故事讲唱人)。”78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远扬自12岁起便在大街小巷、田间院坝讲述走马民间故事。每则故事8分钟至15分钟,现刘老可脱口说出的故事已达500则以上。

  “民间文化讲究的是师徒相承,师傅身口相传,如此代代延续。”至今还活跃在讲台上的刘远扬说,近年来,政府通过组织“走马民间故事讲述技艺大赛”等方式,已吸收了大批青年群体加入民间故事的传承队伍,“年轻人的活力无疑是民间文艺的希望。”

  “走马民间故事在当下应与现代艺术元素相融合,才能走得更远。”2007年开始接触走马民间故事的刘万能原是一名川剧演员,在故事讲述中加入戏剧表演元素,增强故事的艺术性和舞台性是其近10年来努力的方向。

  “让民间故事走向大众,必须具备可看性和可听性。”借鉴评书的舞台形式,再经全新编排创作,刘万能每月定时演出的“走马故事会”已成为了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从最开始我主动上门请缨表演被拒,到现在有人登门邀约表演,走马故事开始‘走出去’,让我对传承充满了希望。”刘万能说。

  “自2000年起,走马民间故事就已进入校本课程,每周有专门一堂课用于学生学习民间故事、歌谣或谚语。”走马小学民间文化特色办公室主任朱伟认为,民间文化的根植应从幼年起步。在学子心中扎下民间文化的“根”,可保这一传统文化不被轻易遗忘。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组织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工作还在继续。”中共九龙坡区走马镇党委书记黄伟称,近年来,重庆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采录民间故事、建立传承人考核制度、鼓励师带徒、对优秀传承人给予奖励等举措,加大对走马镇民间故事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当地还启动了“走马民间故事”大数据库建设。

   黄伟说,下一步,当地将充分挖掘走马镇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建成文创休闲旅游度假区,为“走马民间故事”注入新的内涵。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年03月26日13:49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西藏启动非遗体验园建设项目
下一条: ·下好“中国豫剧”一盘棋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