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为振兴戏曲艺术,国办去年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召开;文化部认真抓好戏曲政策具体实施工作,启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扶持“三个一批”戏曲剧本,推动“名家传戏”工程,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在“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下,戏曲传承发展中还有哪些亟待关注的问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戏曲传承渐有回暖之势。从中央到地方都明确了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还专门把传统戏曲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列为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说。
“有角就有戏,有戏就能活。”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文艺界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强调人才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以往更多提青年演员的培养,代表委员今年更加关注戏曲全方位传承。“服装、道具、琴师、鼓师、化妆师等技艺同样需要传承。拿京剧中周瑜的翎子来举例,它有非常精细的制作手段,最终在舞台上展现时,翎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工艺的失传,许多翎子质量不过关,就没有办法达到传统表演中一些动作的要求。髯口也是一样,现在的髯口都是化纤的,甩起来很容易粘在身上;服装上纹饰的手工工艺也基本失传了,这些都使戏曲艺术的舞台表现力打了折扣。所以,传承是综合性传承,哪一环节都不能缺少。”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说。
地方戏曲在传承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地方戏曲已经丧失原有的味道,地域特点独特的唱腔面临失传和走样。”朱世慧说。“我国有2000多个县、超过4万个乡镇、几十万个村庄,曾经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剧团,甚至还有几个剧团,乡村也有自己的剧社。如今,这些基层中小剧团很多已经消失。这种情况下,让民众至少每年看一次演出就变成很难完成的任务。”叶少兰说。
“如今全国都面临琴师、鼓师青黄不接的问题,看着老先生们一天天老去,我很着急,希望能有什么机构把老先生们的宝贵经验采集下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琴师李祖铭认为,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演员的背后离不开琴师、鼓师的配合。他希望各戏曲团体能多给年轻琴师、鼓师一些登台机会,哪怕是站在老演奏员旁边学习。
如何让传统戏曲的魅力为当下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所感知?“要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更好走进校园。双手一比划就把门打开了,舞台上跑几步就是行军万里,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电视、广播里流行歌曲很普遍,但戏曲的辐射面很窄,人们接触机会相对较少。要让年轻人多多接触戏曲,从小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一旦人们静下心来看上一场戏,就会发现这种艺术的魅力。”
“艺术普及非常重要,这是在培育市场。多年来,我们一直进社区、进学校演出,就是在培育当下以及未来的观众群。不然,一个剧种的观众群会慢慢萎缩,戏曲最终会变成博物馆里陈列的艺术品。从2007年开始,整整9年中,我们深入小学校园公演1600多场,观看学生近30万人,在学生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忠实粉丝。”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说。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建议在大学设置京昆艺术课程。“在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设立京昆艺术讲座,引进京昆界资深表演艺术家,学校方面则配之以师资助理,或者由专职戏曲师资协助,或者由相关硕博研究生以及博士后担当。另外,对于选修京昆艺术通识课程的学生,用文化专项资金资助其观赏剧场戏曲演出。”史依弘说。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川剧,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多年来探索如何让古老川剧焕发活力。她认为:“创新不等于随意改革。改革要超越传统,敬畏传统。这几年,我在工作中既有舞台展示,又有一些试验。一些传统川剧观众不爱听,所以我就尝试在演唱中融入新的乐器和声腔,但绝对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川剧味道。”
苏州昆剧分三种模式探索市场。“一种由老艺术家演经典折子戏,一桌二椅简单布景,纯粹靠表演艺术去打动观众。中青年演员即中坚骨干力量,演连本戏,将故事的全貌展示给观众,将昆曲爱好者领进门。实景版昆曲则在实际场景中演绎一段故事,让剧情与实景相互交融,深受刚刚接触昆剧的广大观众喜爱。”王芳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3月14日第1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