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翠) 12月11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经典概念的当代阐释:过渡礼仪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威涞大学、日本爱知大学等国内外有关单位的近7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内容的民俗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运动,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民俗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热点。基于这一背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联合牵头,申请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之下设立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希望通过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价值,思考族群文化与公共文化、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等问题,为国家公共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发展提供知识服务,同时推动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主任石玉钢在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致辞。他指出,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下设的第33个专业委员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承担着研究我国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希望该委员会今后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活动,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作出积极贡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关于成立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指出,吕微、高丙中分别担任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
吕微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民俗学的一些学者将“民间文化”定位为“在理论世界之外的生活世界,每一个有理性的人,依据其普通理性的普遍原则而自由地实践的日常文化”,并试图将“努力促进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自由权利的普遍实现”作为最根本的学术目标,但最终发现理论理性的概念和方法无法促成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实践目的和自由权利的实现。有鉴于此,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将研究民俗学的实践范式的方法论,以助于把民俗学建设成为实践目的论与实践方法论相统一的实践科学。同时,以民俗学为主体的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将联合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民间文化研究、为维护所有人“日常生活的自由权利”作出贡献。
高丙中在主旨发言中说,人类社会最为普遍而杰出的文化设计是各种“过渡礼仪”。从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从个人生命到社会生活,“过渡礼仪”是普遍的社会与文化现象,并不因为民族、时代不同而失去其基本功能。在以往有关“过渡礼仪”的研究中,人类学、民俗学曾经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但这一学术发展史的路径也限制了人们的视野。高丙中最后提出,今后围绕“过渡礼仪”有关问题的社会观察、经验研究,人类学、民俗学仍然有机会发挥先锋、主导作用,但对该问题的关注更应该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本使命。
在学术研讨会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过渡礼仪’概念:通古今之变”、“田野中的过渡礼仪:究天人之际”、“经典概念的拓展:后现代仪式观”等议题,对“过渡礼仪”这一人类学研究中的经典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并就民俗学研究应该侧重“民”还是侧重“俗”、未来民俗学如何跳出经验研究并走向理性目的论意义上的实践研究等学科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5年12月18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