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冯骥才]传承是非遗的生命
  作者:冯骥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7 | 点击数:3203
 

      首先,祝贺大家获奖。同时借此机会,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想和大家谈谈传承的问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来说,传承是关键,是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重大的区别: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得好,是保护好物质文化本身,保护的主要目标是遗产的原真性,这是物质文化保护的一个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保护非遗的原生态,原生态主要表现在哪儿?主要在民间。民间什么地方?主要表现在传承人身上。因为非遗是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传承人这一条线索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刻就不存在了。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的脆弱性,相当脆弱。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很少有文字记录,它跟精英文化不一样,精英文化是有记录的。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保留在人身上的、不断变化的文化遗产,是不确定的、脆弱的,对它的保护就特别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因此,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全国各地的获奖者见面,聊一聊传承的问题。

      有这么几个题目希望你们考虑,请你们谈谈。第一个题目,你们从政府的主管部门得到了哪些帮助?你们的主管部门——你们地方省的文化厅、市县的文化局,给你们哪些帮助。除去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是给一些补贴之外,还给哪些帮助,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们从专家那获得了哪些帮助?你们可千万别表扬民协,你们要谈问题。我举个例子,日本韩国每一项非遗的后面都有一个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可不是政府派来的,是专家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主动找你,帮助你,帮你做你的档案,做口述史,帮你出主意,帮你分析你所掌握的这门技艺哪些重要,你们有没有得到这样的来自专家和民协的帮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你们直率地说,这样便于我们纠正工作,研究工作方向和方法。

      第三个,你们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有没有做过总结?梳理总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是经典,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

      第四个,你们有没有接班人?有没有下一代接班,谁接你们的班?是徒弟还是儿子,还是没有接班人?

      第五个,你们今后打算怎么办?

      (听完传承人的发言,冯骥才说: )我谈谈个人的感受与一点想法。

      对于非遗,首先,专家团体做的是抢救,政府部门做的是保护。政府部门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对应的。“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政府概念,学者的概念是“民间文化” ,这两个不是完全一样的概念。民间文化的概念是一个整体的文化的概念,但政府保护就必须把遗产项目化,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角度有些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国家从2006年开始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现在已经有1372项进入国家名录, 8500项进入省级名录。这种规模的目录,其他国家都没有,我到过非常多国家去看过,包括欧洲国家,大多数都没有艺术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像芬兰国家非遗做得比较好,但只是口头文学。现在我们已经做了“中国口头文学的数据库” ,包括我们的史诗、神话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传说、小戏等等,总共8 . 878亿字,正在做总目, 12月份出来。还有,《唐卡文化档案》 ,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四川、甘肃5个省16个产地也在做。国家对200多万个村落,已经评选了三批,共有2555个村落进入国家保护名录,今年拨了100个亿支持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的工作是帮助政府进行审定,制定保护标准与规划。学界和政府合力做这个事,实际上是两个“自觉”结合,国家的文化自觉和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的结合。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说过知识分子的自觉不应该叫“文化自觉” ,应该叫“文化先觉” 。因为知识分子本来是做这个文化工作的,它的特点是前瞻性,就必须是先觉的,先觉了以后,如果能转换为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中国文化的幸事。然而,我们的国家和政府是有这个历史高度和文化高度的。2011年的时候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文章,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对中国这一块大地上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基本上弄清楚了,我们用了十年,基本查清楚了,这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社会急剧转型,社会生活变化,城区改造,农村大量的城镇化,村落大量空巢,人民生活方式迅速转变,审美方式转变,传播方式改变,造成很多传统文化的急剧消失。如果查清了,抓住了,这个太重要了。如果这十年不抓,再过十年,一半就没有了。

      知识界现在要做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做、下一代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其中一件就是要把非遗抓住。国家已经评定的传承人是1986人,但形势严峻,已评定的传承人已经故去了8 %,在世的传承人年龄大多在花甲之上。如果再过十年有50 %以上的人过80岁,我们往下传承就是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把传承抓好,再过十年,一半的技艺传承就没有了,就是现在定了传承人,明天也没有了。非遗的特点是活态地保持在传承上,传承是非遗的生命。传承没了,非遗就没了。所以,我们是从国家文化命运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的。今天的座谈会意义不一般,虽然会议很小,参加人不多,但是我们的宗旨关切到了国家文化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别看你们每一个人只是搞一个专业、一个技艺,但你们聚在一起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一个宗旨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就表现在文化的多样性上。每一位传承人,在我们做文化工作的人心里都是重要的,都同等重要,你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从这个基础上我说几条:

      第一,政府拨给传承人的补贴,不是生活补贴费,主要还是帮助你传承,用于弘扬。另外政府还有别的补贴,专项的保护经费,实际每年国家拿出非常多的钱, N个亿的钱来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习主席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把文化遗产视作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血脉。国家的“繁荣文艺的二十五条”也特别强调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家在这方面很明确。财政部给文化部的经费,文化部全部发下去了,这个也没有问题。关键是发到地方以后,怎么监督,怎么执行。这个需要认真对待。国家的想法必须贯彻到底。

      第二,传承人认定问题。刚才几位传承人也提了传承人认定出现偏差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做法是由下往上报,专家们在各个地方帮助地方政府认定,但决定权往往是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水平有高有低。坦率地说,高的尊重专家的意见,低的呢,找专家过场。这个意见我们会认真向主管部门反映。

      第三,刚才王丽敏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好,实际上有些事情不能全指望国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热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是搞文化的,搞艺术的,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艺术。搞艺术的人有两方面,一个是艺术中的自己,一个是自己心中的艺术。但比较起来,爱艺术中的自己不如爱自己心中的艺术。爱自己心里的艺术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幸福的,这跟钱多少没有关系。你挚爱你心中的艺术,为它就可以献出一切。这样的艺术也会放出光彩。现在国家有了文化自觉,国家帮助你,是好事,国家是为民族文化发展,为了全民素质的提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是从国家战略考虑的。可是我们每个人热爱我们自己的艺术,才能真正投入到这么伟大的事业中去。

      第四,我们热爱我们自己的艺术,更要认识自己的艺术。你是不是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了?如果自己整理不了,可以请专家帮你整理。有困难可以找中国民协帮助,民协有一个专家队伍,几千名专家在我们这儿。你们求助于民协,民协可以给你们找到专家。帮你们做什么呢?帮你们梳理档案。现在民协做了很多的档案,比如年画档案、剪纸档案、唐卡档案。我们做档案都有科学的标准化的一套方法,比如口述史调查、文字记录、音像记录、文献整理等等。比如说你们的技艺,要把你们的技艺非常严格和全面细致地记录下来,这个文化将来即使发生中断,历史也留存下来了。

      我们当代的民间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民间文化在学术化、精英化。古代没有“传承人”的概念,传承是自然的,他只是一个田野的豪杰,民间的英雄,在我们村里头一个人手艺特别高,大家都知道是叫“石刻赵”“木雕黄”“泥人张” ,只知道这个而已,没有“传承人”的说法,更没有大师的说法,民间没有这个概念。但我们现在时代转型了,社会要转型,文化却要传承,就要认定传承人,让有代表性技艺的传承人做领军人物,把文化传承下去。但是,如果你没有理论、没有档案,只有技艺,进入了工业时代也还是站不住脚,所以档案是很有必要的,传承人自己也要有这个文化自觉,热爱自己的文化,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文化,提升自己。要知道哪个是自己的经典,你不知道经典就去创新,就会变味,会把精华丢掉。

      今天大家谈得非常好,但艺术的东西最终还是靠艺术本身吸引人,我们的传承甭管想多少办法让孩子继承,但是如果没有魅力吸引他,孩子就不会被吸引,也不愿意传承。想叫孩子们参与传承,靠的还是你的艺术和文化有魅力,你就要提高你的艺术,总结你的技艺。你们身上手上的技艺之所以会形成传统,被一代代人认同,一定是有好东西的。希望大家在这些方面多动脑子,我们之间今后还要多联系。谢谢大家今天的意见,我们会把大家的意见反映给相关部门,大家以后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还可以通过各省民协随时告知。

      (此文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让传承人说话”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奖代表、传承人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文原载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网

  文章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15-12-14)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针未尖: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游戏岂能例外
下一条: ·学术资源库建设重在促进学术研究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