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贺大家获奖。同时借此机会,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想和大家谈谈传承的问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来说,传承是关键,是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重大的区别: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得好,是保护好物质文化本身,保护的主要目标是遗产的原真性,这是物质文化保护的一个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保护非遗的原生态,原生态主要表现在哪儿?主要在民间。民间什么地方?主要表现在传承人身上。因为非遗是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传承人这一条线索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刻就不存在了。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的脆弱性,相当脆弱。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很少有文字记录,它跟精英文化不一样,精英文化是有记录的。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保留在人身上的、不断变化的文化遗产,是不确定的、脆弱的,对它的保护就特别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因此,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全国各地的获奖者见面,聊一聊传承的问题。
有这么几个题目希望你们考虑,请你们谈谈。第一个题目,你们从政府的主管部门得到了哪些帮助?你们的主管部门——你们地方省的文化厅、市县的文化局,给你们哪些帮助。除去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是给一些补贴之外,还给哪些帮助,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们从专家那获得了哪些帮助?你们可千万别表扬民协,你们要谈问题。我举个例子,日本韩国每一项非遗的后面都有一个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可不是政府派来的,是专家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主动找你,帮助你,帮你做你的档案,做口述史,帮你出主意,帮你分析你所掌握的这门技艺哪些重要,你们有没有得到这样的来自专家和民协的帮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你们直率地说,这样便于我们纠正工作,研究工作方向和方法。
第三个,你们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有没有做过总结?梳理总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是经典,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
第四个,你们有没有接班人?有没有下一代接班,谁接你们的班?是徒弟还是儿子,还是没有接班人?
第五个,你们今后打算怎么办?
(听完传承人的发言,冯骥才说: )我谈谈个人的感受与一点想法。
对于非遗,首先,专家团体做的是抢救,政府部门做的是保护。政府部门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对应的。“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政府概念,学者的概念是“民间文化” ,这两个不是完全一样的概念。民间文化的概念是一个整体的文化的概念,但政府保护就必须把遗产项目化,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角度有些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国家从2006年开始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现在已经有1372项进入国家名录, 8500项进入省级名录。这种规模的目录,其他国家都没有,我到过非常多国家去看过,包括欧洲国家,大多数都没有艺术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像芬兰国家非遗做得比较好,但只是口头文学。现在我们已经做了“中国口头文学的数据库” ,包括我们的史诗、神话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传说、小戏等等,总共8 . 878亿字,正在做总目, 12月份出来。还有,《唐卡文化档案》 ,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四川、甘肃5个省16个产地也在做。国家对200多万个村落,已经评选了三批,共有2555个村落进入国家保护名录,今年拨了100个亿支持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的工作是帮助政府进行审定,制定保护标准与规划。学界和政府合力做这个事,实际上是两个“自觉”结合,国家的文化自觉和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的结合。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说过知识分子的自觉不应该叫“文化自觉” ,应该叫“文化先觉” 。因为知识分子本来是做这个文化工作的,它的特点是前瞻性,就必须是先觉的,先觉了以后,如果能转换为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中国文化的幸事。然而,我们的国家和政府是有这个历史高度和文化高度的。2011年的时候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文章,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对中国这一块大地上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基本上弄清楚了,我们用了十年,基本查清楚了,这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社会急剧转型,社会生活变化,城区改造,农村大量的城镇化,村落大量空巢,人民生活方式迅速转变,审美方式转变,传播方式改变,造成很多传统文化的急剧消失。如果查清了,抓住了,这个太重要了。如果这十年不抓,再过十年,一半就没有了。
知识界现在要做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做、下一代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其中一件就是要把非遗抓住。国家已经评定的传承人是1986人,但形势严峻,已评定的传承人已经故去了8 %,在世的传承人年龄大多在花甲之上。如果再过十年有50 %以上的人过80岁,我们往下传承就是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把传承抓好,再过十年,一半的技艺传承就没有了,就是现在定了传承人,明天也没有了。非遗的特点是活态地保持在传承上,传承是非遗的生命。传承没了,非遗就没了。所以,我们是从国家文化命运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的。今天的座谈会意义不一般,虽然会议很小,参加人不多,但是我们的宗旨关切到了国家文化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别看你们每一个人只是搞一个专业、一个技艺,但你们聚在一起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一个宗旨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就表现在文化的多样性上。每一位传承人,在我们做文化工作的人心里都是重要的,都同等重要,你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从这个基础上我说几条:
第一,政府拨给传承人的补贴,不是生活补贴费,主要还是帮助你传承,用于弘扬。另外政府还有别的补贴,专项的保护经费,实际每年国家拿出非常多的钱, N个亿的钱来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习主席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把文化遗产视作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血脉。国家的“繁荣文艺的二十五条”也特别强调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家在这方面很明确。财政部给文化部的经费,文化部全部发下去了,这个也没有问题。关键是发到地方以后,怎么监督,怎么执行。这个需要认真对待。国家的想法必须贯彻到底。
第二,传承人认定问题。刚才几位传承人也提了传承人认定出现偏差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做法是由下往上报,专家们在各个地方帮助地方政府认定,但决定权往往是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水平有高有低。坦率地说,高的尊重专家的意见,低的呢,找专家过场。这个意见我们会认真向主管部门反映。
第三,刚才王丽敏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好,实际上有些事情不能全指望国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热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是搞文化的,搞艺术的,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艺术。搞艺术的人有两方面,一个是艺术中的自己,一个是自己心中的艺术。但比较起来,爱艺术中的自己不如爱自己心中的艺术。爱自己心里的艺术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幸福的,这跟钱多少没有关系。你挚爱你心中的艺术,为它就可以献出一切。这样的艺术也会放出光彩。现在国家有了文化自觉,国家帮助你,是好事,国家是为民族文化发展,为了全民素质的提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是从国家战略考虑的。可是我们每个人热爱我们自己的艺术,才能真正投入到这么伟大的事业中去。
第四,我们热爱我们自己的艺术,更要认识自己的艺术。你是不是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了?如果自己整理不了,可以请专家帮你整理。有困难可以找中国民协帮助,民协有一个专家队伍,几千名专家在我们这儿。你们求助于民协,民协可以给你们找到专家。帮你们做什么呢?帮你们梳理档案。现在民协做了很多的档案,比如年画档案、剪纸档案、唐卡档案。我们做档案都有科学的标准化的一套方法,比如口述史调查、文字记录、音像记录、文献整理等等。比如说你们的技艺,要把你们的技艺非常严格和全面细致地记录下来,这个文化将来即使发生中断,历史也留存下来了。
我们当代的民间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民间文化在学术化、精英化。古代没有“传承人”的概念,传承是自然的,他只是一个田野的豪杰,民间的英雄,在我们村里头一个人手艺特别高,大家都知道是叫“石刻赵”“木雕黄”“泥人张” ,只知道这个而已,没有“传承人”的说法,更没有大师的说法,民间没有这个概念。但我们现在时代转型了,社会要转型,文化却要传承,就要认定传承人,让有代表性技艺的传承人做领军人物,把文化传承下去。但是,如果你没有理论、没有档案,只有技艺,进入了工业时代也还是站不住脚,所以档案是很有必要的,传承人自己也要有这个文化自觉,热爱自己的文化,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文化,提升自己。要知道哪个是自己的经典,你不知道经典就去创新,就会变味,会把精华丢掉。
今天大家谈得非常好,但艺术的东西最终还是靠艺术本身吸引人,我们的传承甭管想多少办法让孩子继承,但是如果没有魅力吸引他,孩子就不会被吸引,也不愿意传承。想叫孩子们参与传承,靠的还是你的艺术和文化有魅力,你就要提高你的艺术,总结你的技艺。你们身上手上的技艺之所以会形成传统,被一代代人认同,一定是有好东西的。希望大家在这些方面多动脑子,我们之间今后还要多联系。谢谢大家今天的意见,我们会把大家的意见反映给相关部门,大家以后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还可以通过各省民协随时告知。
(此文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让传承人说话”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奖代表、传承人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文原载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网
文章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15-12-14)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