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中山大学开幕
  作者:记者/杨逸 实习生/施李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0 | 点击数:2224
 


  12月5日,为期两天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开幕。

  12月5日,为期两天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开幕。论坛以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变迁为背景,探讨全新的文化遗产整理与保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少数民族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伟时等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演讲并对话。

  与技术变革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传承方式、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深刻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变迁。信息化时代使得这种文化变迁的前景更加不可预测,它给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对学术发展与不断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屈盛瑞在开幕式上表示,借着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将是未来一大主要模式。但目前,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数字化保护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围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论坛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演讲。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以其国家为例,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宋尾恒一带来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制作方法与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存在方式。来自美国的副教授杰森·杰克逊以北美为例,带来演讲《博物馆民俗和非遗研究中的数字化实践》

  此次论坛将持续两天。主办方表示,希望借此次论坛为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带来新的启示。

 

  文章来源:南方网 2015-12-08 09:06:5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第32届大会”在京开幕
下一条: ·“经典概念的当代阐释过渡礼仪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会议议程
   相关链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