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中山大学开幕
  作者:记者/杨逸 实习生/施李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0 | 点击数:2055
 


  12月5日,为期两天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开幕。

  12月5日,为期两天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开幕。论坛以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变迁为背景,探讨全新的文化遗产整理与保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少数民族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伟时等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演讲并对话。

  与技术变革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传承方式、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深刻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变迁。信息化时代使得这种文化变迁的前景更加不可预测,它给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对学术发展与不断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屈盛瑞在开幕式上表示,借着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将是未来一大主要模式。但目前,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数字化保护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围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论坛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演讲。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以其国家为例,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宋尾恒一带来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制作方法与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存在方式。来自美国的副教授杰森·杰克逊以北美为例,带来演讲《博物馆民俗和非遗研究中的数字化实践》

  此次论坛将持续两天。主办方表示,希望借此次论坛为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带来新的启示。

 

  文章来源:南方网 2015-12-08 09:06:5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第32届大会”在京开幕
下一条: ·“经典概念的当代阐释过渡礼仪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会议议程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遗产》:2023年第1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2年第6期目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目录·《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目录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