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针未尖: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游戏岂能例外
  作者:针未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03 | 点击数:2942
 


      人们或许不会想到,在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盛行的今天,传统游戏渐渐成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在日前举行的互联网时代传统游戏的保护与传承高峰论坛上,传统游戏被提到与传统文化同样的高度,引起与会者重视。

      提到传统游戏,上了一定岁数的人,几乎都会想到踢毽子、拈石子、跳皮筋、丢沙包、翻花绳、滚铁环、抽陀螺、抖空竹、打弹弓等等,这些趣味游戏,曾让不少人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在课间十分钟,在放学路上,在和小伙伴玩耍时,孩子们都会三五成群地玩上一玩。那些凌空腾跃、俯身勾踢、巧手如梭的场景充满了儿时的记忆,“你拍一,我拍一,马兰开花二十一……”等童言稚语,似乎还久久回响在耳边。

      然而,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电子时代,曾经深受大人小孩宠爱的传统游戏正在慢慢消失,为网络游戏、电子游戏所取代。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最近公布的“儿童和媒介”调研报告显示,44%的孩子幼儿园就开始玩网游,89.1%的幼儿园孩子在周末玩电子媒介,平均时长48.32分钟。在一些娱乐场合,我们往往会看到,为数众多的中小学生在倾情地操控着这样那样的电动玩具。玩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的大人更是普遍。

      在如此现实之下,传统游戏焉能不变成稀罕的玩意,不变成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传统游戏是民间劳动智慧的深厚积累,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的珍贵组成。对孩子们而言,传统游戏更是难得的“德育教材”,时常集体参与传统游戏,能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同心协力的精神,能融洽感情、互帮互助,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传统游戏逐渐消失,实在让人忧心。

      正因危机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开放的传统游戏数字图书馆”公益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保护、传承“传统游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的文化、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也将行动起来,收集、整理一批智慧性强、参与度广、传承价值高的传统游戏,发挥自身的舆论导向作用予以推介。

      保护与传承传统游戏,学校应是主阵地。应尽量让富于民间特色的传统游戏融入学生课间活动,有必要将传统游戏纳入体育课等校本课程,每学期或每学年力争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游戏比赛,让孩子们在玩中锻炼身体。家长也要教育孩子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和电子产品,以传统游戏等亲子活动增进家庭凝聚力。陪伴了数代人幸福童年的传统游戏,如果在这一代、下一代孩子的生活中渐渐消失,我们将会愧对传统文化和创造出这些游戏的先人。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5年12月2日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
下一条: ·[冯骥才]传承是非遗的生命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