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河南大学首届“文学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开讲
  作者:张盟 潘丹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7-05 | 点击数:4990
 

  为进一步开展文学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拓展学科建设与开阔学术视野,传承与创新优秀民俗文化,7月1日上午,河南大学首届“文学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启动仪式在明伦校区六号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仪式由我校黄河文明中心彭恒礼教授主持。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对前来参与活动的国内外高校的导师、学生表示欢迎。他表示,目前我校黄河文明研究中心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分散,只有立足于开展研究生与青年教师的改革与进修,将民俗学的历史、考古、文学等诸学科集中起来进行发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屈建莹表示,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民俗学暑期学校在促进思想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校际交流等方面必将发挥作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兵副教授、我校文学院张大新教授也先后发言。

  本届民俗学暑期学校邀请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米勒斯威尔大学阿布德尔哈迪·哈拉瓦教授、韩国全北大学郑元祉教授、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导师前来讲学。来自日本、韩国的四名同学,以及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也将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

  来自韩国全北大学的郑元祉教授对本届暑期学校表示:“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希望能够借助这次难得的机会来收集一些民俗学的相关知识资源,这也将对我们在韩国的研究有所帮助。”他的学生朴晞娜也开心地表示:“河大历史悠久,开封有很多古老的建筑,这里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特别适合民俗研究。”

  “其实同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都有学术上的交流和联系,但是将老师同学生整合、共享资源却还是第一次。”彭恒礼说,“对这次活动的宣传,我们还利用了新媒体手段,比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公告、网页宣传等等。”

  据悉,本届民俗学暑假学校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是河南大学首批研究生暑期学校立项项目,活动时间为期一周。活动期间学校将每天计划安排适当的学术讲座、高端论坛等研讨活动,旨在促使各位研究生交流合作,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和人生体验。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新闻网 2015-07-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社会学院
下一条: ·探索海洋文化的民俗学实践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