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河南大学首届“文学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开讲
  作者:张盟 潘丹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7-05 | 点击数:4683
 

  为进一步开展文学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拓展学科建设与开阔学术视野,传承与创新优秀民俗文化,7月1日上午,河南大学首届“文学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启动仪式在明伦校区六号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仪式由我校黄河文明中心彭恒礼教授主持。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对前来参与活动的国内外高校的导师、学生表示欢迎。他表示,目前我校黄河文明研究中心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分散,只有立足于开展研究生与青年教师的改革与进修,将民俗学的历史、考古、文学等诸学科集中起来进行发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屈建莹表示,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民俗学暑期学校在促进思想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校际交流等方面必将发挥作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兵副教授、我校文学院张大新教授也先后发言。

  本届民俗学暑期学校邀请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米勒斯威尔大学阿布德尔哈迪·哈拉瓦教授、韩国全北大学郑元祉教授、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导师前来讲学。来自日本、韩国的四名同学,以及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也将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

  来自韩国全北大学的郑元祉教授对本届暑期学校表示:“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希望能够借助这次难得的机会来收集一些民俗学的相关知识资源,这也将对我们在韩国的研究有所帮助。”他的学生朴晞娜也开心地表示:“河大历史悠久,开封有很多古老的建筑,这里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特别适合民俗研究。”

  “其实同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都有学术上的交流和联系,但是将老师同学生整合、共享资源却还是第一次。”彭恒礼说,“对这次活动的宣传,我们还利用了新媒体手段,比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公告、网页宣传等等。”

  据悉,本届民俗学暑假学校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是河南大学首批研究生暑期学校立项项目,活动时间为期一周。活动期间学校将每天计划安排适当的学术讲座、高端论坛等研讨活动,旨在促使各位研究生交流合作,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和人生体验。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新闻网 2015-07-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社会学院
下一条: ·探索海洋文化的民俗学实践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