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示哀悼
  作者:杨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16 | 点击数:4425
 


 

  11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郑杭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1月9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郑杭生教授逝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吴官正等领导同志对郑杭生教授的逝世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原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原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高翔,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湖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湖北省副省长蒋大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李仁群,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胡俊生,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梅新林,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友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靳辉明,原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原湖南大学校长谷士文,原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饭田哲也等对郑杭生教授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民政部社会工作司、中国社会学会、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通过各种方式对郑杭生教授逝世表示哀悼,向亲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有关国家机关、国内外高校、社会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郑杭生教授的同学、同事、学生和亲友等各界人士致电郑杭生教授亲属和治丧委员会表示沉痛哀悼并敬献花圈。

  郑杭生教授病重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等前往看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郑杭生教授遗体前,刘延东同志三鞠躬致悼,敬献鲜花,并和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刘延东同志说,郑杭生教授为中国社会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将被永远铭记。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副部长李卫红,中宣部副秘书长、理论局局长夏伟东,《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长李强,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宋林飞,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友梅,大理学院校长张桥贵,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社会学教学研究机构负责人参加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并敬献花圈。

  中国人民大学校领导靳诺、陈雨露、张建明、王利明、伊志宏、刘向兵、洪大用,老领导黄达、马绍孟、杨德福、杜厚文、沈云锁、周建明,老教授胡乃武、汪永祥,各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并敬献花圈。中国人民大学校领导马俊杰、查显友、吴付来,老领导纪宝成、程天权、罗国杰、李昭公、袁卫、牛维麟、冯惠玲、林岗、陈一兵、杨慧林,老教授陈先达、邬沧萍等敬献花圈。

  参加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的还有毕业学生代表,郑杭生教授亲属、生前好友、同学代表等各界人士近千人。

  上午8时,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门前排起了长队,大家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默默追忆郑杭生教授的辉煌一生和崇高品格。

  8时30分,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大家佩戴白花,缓缓步入东礼堂。告别室内摆满了花圈和挽联,寄托了对郑杭生教授的无尽哀思。在低缓的哀乐声中,各界人士缓缓走到郑杭生教授遗体前三鞠躬,与郑杭生教授做最后的告别,并和家属一一握手,请他们节哀保重。

  郑杭生教授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开创者。

  郑杭生教授毕生奉献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精心育人,坚持德才兼备育人原则,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教50余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直接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等200余人,其中多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提名奖等重要奖励。他创办的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从2012年开始实施学子项目和学者项目,共资助硕士生30名、博士生34名、青年学者90名,为社会学青年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社会学概论新修》、《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等教材,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励和称号,对社会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社会学概论新修》先后出版四版和一个精编版,发行200余万册,被国内上千所高等院校采用,滋养了一代一代莘莘学子。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郑杭生教授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著述丰硕。1984年以来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作为社会运行学派的奠基人,他率领学术团队立足中国实践,提出和发展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等社会学理论,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郑杭生教授秉承“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之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扎根基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长期以来,率领学术团队在中国城市及农村各地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中国特色和谐社区系列实地调查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等实证研究系列成果。自2002年以来,连续12年主持编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他的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励。

  郑杭生教授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一面旗帜。他倡导和践行的增强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加强中国社会学的学派建设、树立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促进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学术话语权等思想,以及“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创新话语,创造特色”的学术路径,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长期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全国性学术机构的负责人,为凝聚社会学界力量、提升社会学学科地位、促进社会学学科繁荣发展、推动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的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社会学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

  郑杭生教授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他曾多次应邀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讲学或参加学术活动,受聘为秘鲁卡西拉索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他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20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等多种学术论著被翻译为英文、韩文、波兰文等多种文字出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特别是中、日、韩社会学界的交流和合作,为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杭生教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期间,曾主管外事、科研、人事、工会等方面工作,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特别是为提升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性、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杭生教授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始终对国家和民族充满挚爱,对中国之未来深怀信心,对中国青年一代满怀期待。“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郑杭生教授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刻的理论见解、宽厚的包容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工作,为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发展,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郑杭生教授的逝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社会学界、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郑杭生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关链接:

讣告

[人大之子]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

[人大新闻网]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郑杭生教授逝世

[人大新闻网]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郑杭生教授逝世表示哀悼

[人大新闻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郑杭生教授病重期间前往看望

[人大之子]郑杭生:求学与为人并重

[人大新闻网]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刘延东同志赠送花篮祝贺

[人大新闻网]郑杭生教授获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

[人大新闻网]郑杭生教授应邀在国务院参事室作文化问题专题讲座

[人大新闻网]郑杭生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光明日报]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开拓者:怀念郑杭生教授

[光明日报]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郑杭生去世

[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逝世 生前办公室设吊唁处供缅怀

[新京报]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郑杭生去世 15日举行遗体告别

[北京晨报]社会学泰斗郑杭生病逝

[中国网]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郑杭生逝世 终年78岁

[中国社会科学网]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病逝 享年78岁

[光明日报]郑杭生: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教育报]郑杭生:关注民生 践行科学

[河南日报]“美人如玉剑如虹”:郑杭生及其社会学思想

 

  文章来源:人民大学新闻网 2014-11-15 20:11: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朝戈金当选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
下一条: ·民族学等四学科呈“互通”态势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