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简称第三届中国非博会)在济南落幕。在10余分钟的简短颁奖仪式后,主办方安排了一场极具地方特色的柳子戏经典剧目演出,给全国各地的与会者留下了关于齐鲁非遗的美好回忆。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说,本届博览会“既是一次全国非遗博览交易的盛会,更是一次群众广泛参与、共享文化大餐的盛会”。无论是“博览交易”,还是“群众参与”,这场历时4天、全国范围参与的“大戏”,非遗理所应当又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主角。
参观者希望半年举办一回
在8月底举行的一次筹备会上,山东省政府有关领导特别提出“要提醒参展方多带些特产,防止卖着卖着没货了”。 尽管事先早有考虑,但非博会的火爆程度还是有些出乎主办方和参展商的预料。
10月11日,第三届中国非博会开幕第二天。一大早,马女士就从济南市槐荫区开车来到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非博会现场。从一层到二层,从北京展位逛到西藏展位,最终李女士的汽车后备箱被塞了个满满当当:河北威县的土布、陕西凤翔的泥塑、安徽的徽墨……虽然“斩获颇丰”,李女士仍感遗憾:“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徽墨就剩几块了,这博览会要是半年举办一回就好了。” 李女士只是本届非博会众多访客中的一位。据统计,第三届中国非博会累计吸引80余万名外地游客和泉城市民参观,参展项目交易、签约额总计达409亿元。 除了商品交易,一览各地非遗风采亦不可或缺。陕西省的黄陵面花在当地非常有名。黄陵面花传承人王民政此次带来了几件自己满意的作品。“不为卖,就想让大家看看。”王民政说,没想到自己的手艺吸引了那么多游客和企业的关注。采访结束,记者想要张名片,不想他摆摆手,“都被人要走了,我给你写在纸上。”与王民政有类似经历的还有来自广西的黄桂珍,她带来了当地历史悠久的壮族麽也,一种针织装饰品。黄桂珍是首次参加非博会,4天时间里,她带来的400个麽也卖出去不少。“传承人需要展示与交易的平台,非博会的作用非常好。”黄桂珍说。
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中前行
本届非博会现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预留了大量展位,展会外的研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第三届中国非博会开幕当天下午,一场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高端论坛在济南舜耕山庄举行。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念肇始于2006年。当年9月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2007年,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落户福建。至今,我国已批准设立了15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分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至今面临的问题,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也是非遗保护措施一项较好的范例。“近些年,非遗经历了从‘大众文化’向‘小众文化’转变的过程,一些习俗都消失了。”刘魁立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是整体性保护。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关键概念。一是“契约精神”,二是“公产意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地方向国家的一个约言,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应有责任心,避免重申报不重保护的现象;艺人在申报各级非遗传承人资格时,已自觉放弃了对技艺的部分权利,这种公产意识背后的责任担当值得关注。”刘魁立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10-17 01:09:31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