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耿雪)10月7日,集刊《口述史研究》(The Oral History Studies)创刊号首发式暨“口述历史与民间历史写作”学术沙龙在京举行。本次活动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组委会、新历史合作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东方历史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国家图书馆、《东方历史评论》编辑部、新历史合作社、温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及北京相关媒体和历史爱好者等40余人与会,活动由《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张彦武主持。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6篇,来自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9位学者围绕当代口述史学发展现状,口述历史与档案馆(图书馆),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文学研究,以及口述历史与地区实践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此外,还收入能够反映近几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的书评、书介。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该刊主编杨祥银介绍,《口述史研究》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主办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口述史研究的专业性学术集刊,计划每年出版一至两辑。《口述史研究》以“多元性、回顾性和前瞻性”为学术原则,力图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该刊学术委员会由海内外众多知名历史学者和口述历史研究专家组成,其中包括国内口述历史工作者所熟知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作者保罗·汤普逊(Paul Thompson)和《大家来做口述历史》(Doing Oral History)作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两位学者还分别为刊物撰写了一段评论(刊底),高度赞扬该刊将有助于加强与促进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杨祥银表示,除欢迎世界各地学者就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适当收录新近公开发表的代表性作品以外,还将积极介绍世界各地有关口述史研究的最新著述与学术信息,以促进国际同行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高度评价了《口述史研究》的创刊对于促进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表示,希望《口述史研究》能够成为加强国内口述史学界相互交流与推动中国口述史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学术平台。
关于该刊的未来选题方向,杨祥银指出,该刊将继续秉承国际性与跨学科视角,以专题形式探讨口述历史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民族志、族裔研究、医学(老年医学、叙事医学)、心理学、建筑学、犯罪学、妇女(性别)研究、赋权研究(政治和解、社会正义、法律诉讼、残障研究)、传记研究、移民研究、灾难研究、文化研究、LGBT研究(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研究)以及媒体研究等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关系及其应用。同时,该刊选题也会积极关注口述历史的记录、管理与传播这一整体过程所涉及到的深层次的理论、方法论以及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近年来,口述历史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口述史研究的角度和尝试不断增多。口述历史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公共历史(public history)意义。近十年来,除了专业学者之外,民间也出现了大量的口述历史实践者和写作者。例如唐建光、谭昊等人组织的“新历史合作社”推出的公民记忆计划,旨在让大量的普通公民记录自己身边的历史;而《东方历史评论》高级编辑李远江发起的“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至今也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近百万的中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在与自己家人交流的过程中记录着自己家的历史。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公众和学界的一定关注。在“口述历史与民间历史写作”学术沙龙上,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口述史学发展历程、口述历史对于民间历史书写的意义、口述历史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即记忆的可靠性问题)、口述历史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以及口述历史馆藏管理等问题分享各自的经验与体会。而面对现今迅速发展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革命,与会嘉宾都主张应当积极地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更好地推动口述历史的记录、管理和传播,以实现这种未来人类记忆库(human memory bank)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共享。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10月13日 08:1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