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凝练民俗学研究特色 关注学科前沿发展
——2014年名师(井冈学者)引领民俗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赣开班
  作者:郝日虹   摄影/图:温小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9 | 点击数:4463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郝日虹)8月16日至23日,由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和江西省教育厅联合主办、赣南师范学院承办的“2014年名师(井冈学者)引领民俗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赣州开班。据了解,本次研修班邀请了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国内外主讲学者,就民俗学的前沿发展趋势及最新研究成果向学员进行讲解和介绍。来自天津大学、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省内外高校的86名学员,将通过专题讲座、高层论坛与实地田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黄永林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以“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规则与技巧”为主题,就田野作业的必要与意义、田野作业的基础与条件、田野调查的形式与内容、田野访谈的规则与技巧、田野记录的手段与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民间文学的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志,它要求忠实记录讲述或演唱的全部活动,记录时应忠实于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采录者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条件,抓住一切机遇,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忠实记录这些讲唱民间文学的全部活动。再者,鉴于民间文学讲唱的语言具有口头化和地方性的特点,准确记录讲述语言中的方言土语很重要。口头讲唱中所使用的很多方言土语在一般书面读物中很少使用,采录者要根据方言土语的读音,结合上下文,准确了解它的词意,选定方言用字,必要时加以注释。”黄永林表示:“此外,口头语言表现感情的内容,除了实词之外,还借助于虚词、感叹词、象声词,以及利用语调的变化等。口语中这些声音因素,在民间文学的记录中常常被忽略,这样的记录就使民间故事和歌谣的语言缺乏声色,使用书面语言重述民间文学作品的文本往往在语言上脱离了生动的口语,失去民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最珍贵的东西。”

研修班现场

  黄永林还强调说,在民间文学的记录过程中,实际上很多口头语言的声音因素和讲唱时的其他“非语言行为”,在记录时很难直接纳入民间文学的叙述,但这些对于理解和分析民间文学作品却是很有作用的,因此,在记录工作中,我们应对这些声音因素和行为,以及于民间文学直接有关的民俗或自然环境、以及表演情景另作描述,作为民间文学文本的注解、附记写出,尽可能多地体现出故事口头讲述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梁则就“城乡发展中的民俗传统”谈及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城市化过程使得城市和乡村中人们的日常劳作模式、休闲模式、交往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群体和他们的边缘性或流行性的生活文化现象。在这些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文化景象中,一种可以称作“村庄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全民性文化实践,正悄然兴起。

朝戈金研究员发言

  “这些文化实践,不仅与城市化公共生活和公共文化体系的建立过程同步,也接续了中国城市与乡村地方性公共性生活文化的传统,因此有必要在当下城市化公共生活与公共文化的视野下观察民俗传统的重生。”刘铁梁说,就拿“个人的春节叙事”来说,其已经进入春节文化时空的建构。这种新情况的发生,可以视为原有春节交往习俗的一种扩展化表现,也折射出原有乡土社会人际关系和交往习俗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合家团圆等春节生活秩序,之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够得以维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在春节期间紧张而有效地运转。这也使得原本主要是在家人、亲属、乡里、朋友圈中相互交往的春节生活秩序,现在已扩展到了全社会的互动网络。

  “可见,城乡发展中的民俗传统,没有‘新’与‘旧’,只有在谁身上的分别。如果说历史学关注民俗与历史真相的关系,社会学者关注民俗与当下社会建构的关系,那么民俗学者可能是要将这些关注都整合起来。”刘铁梁表示。

  据悉,研修班期间,还就史诗的田野作业、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转型、家乡民俗学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客家民俗文化的田野作业等内容开设了专题讲座。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8月26日 08:1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86名省内外高校教师来虔研修客家文化
下一条: ·著名哲学史家罗炽:佛教对中国说唱文学影响大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