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我们拥有了一座文化大山”
  作者:记者 张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09 | 点击数:2524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2月28日在京举行演示会,展示了工程一期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界向今年两会献上的一份厚礼,多年前曾在全国两会上为此事呼吁的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演示会上形容该工程——

  “我们拥有了一座文化大山”

  本报讯 (记者 张志勇) 2月28日,中国民协在京举办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演示会,展示了该工程一期建设成果。该工程在中国文联、文化部的支持下,历经3年艰辛,录入我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总计8 . 878亿字,圆满完成预定目标,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增添了新亮点,该口头文学资料也启动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的工作。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汇集了近百年来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工程实施以来,他们迅速转换角色,从乡村田野走到电脑桌前,使得该数据库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演示会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以及李屹、冯骥才、姜昆、马盛德、白轶民等为在数字化工程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陶立璠、杨亮才、刘锡诚、万建中、刘晔原、安德明等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颁发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奖牌、证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文字都活起来。演示会上所展示的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正是中国民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慧和优势,与有关科技人员紧密合作,把口头文学遗产和当代科技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

  对此,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评价说,数据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实现了口头文学遗产的永久储存,不仅会赋予其新的生命,还将为广大文艺家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同时还将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让全人类共同拥有文化遗产的愿望,为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文学、热爱民间文学,并成为民间文学的传承者、传播者搭建起现代化的交流平台。

  口头文学是民间集体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文学,与个人用文字创作、以书面传播的文学共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具有先觉意识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便已开始了口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据了解,中国民协的口头文学资料库里还保存着上世纪早期周作人、刘半农等进行口头文学调查的手稿。

  “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座文学大山——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巍巍的文学大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将遍布在山川大地上的口头文学一篇篇采集来,筑垒起这样一座八亿八千七百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大山,使它屹立于世界东方,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可以永存,可供后世永享。 ”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表示,中国民协成立六十多年来,先后组织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口头文学的普查、搜集、记录工作,积累了近百年的成果,获得了40亿字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都是原始记录,附有讲述人情况、记录人与记录情况,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鉴于数据库对这一遗产能够提供更为安全的保存和更为便捷的使用,中国民协于2010年12月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2011年3月,数字化工程启动不久,冯骥才在两会期间再次呼吁加强史诗、叙事诗、神话、传统歌谣等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力争在5年内完成总规模超过8亿字的“口头文学”资料库建设,确保濒危民间文化的存留与传承。如今,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预定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录入口头文学资料4905本、 8 . 878亿字,形成TIF、PDF、 TXT三种数据格式;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11类口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级分类,总计1165000篇(条) ;并完成了检索发布系统软件和数据库文档多种形式的备份。

  该工程对口头文学资料的处理包括技术加工和知识加工两个方面。参与该项工程建设的汉王科技公司工程师在演示数据库效果时说:“技术加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为了保证处理后的书籍保持原来的样子,汉王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设计了40道大大小小的工序,每本书都经过这套完整的流程处理后封装,并进行大量的抽检,也会有很多返工再处理,最终达到了差错率为万分之一。 ”

  “这些文字文本转化为数字文本之后,不能堆在一起,必须要进行分类,即知识加工,什么作品应该放在什么分类里面,这是民间文学专业人士才能完成的一个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说,民间文学研究不是研究单篇作品,而是研究类型,现在一级分类已经结束,二级分类完成了100本,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刘锡诚、叶舒宪、刘晔原等学者在演示会上发言,对该工程的历史意义作出了充分肯定,认为补足了中国文化半壁江山,这对我们的文化观、知识观将带来巨大的颠覆作用,它的价值也许我们这一代人还无法充分估量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对数据库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现场操作体验后,“什么时候上线使用”成为他们最为关切的问题。

  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4年两会召开在即,他还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这部巨型的口头文学印刷出来,总计约4000册,希望能得到国家的支持,能有贤达人士予以响应,伸出援手。“这样伟大和举世罕见的文明遗产,理应以图书方式面世,使这五千年来一直无形存在的口头文学,看得见摸得着,登堂入室,真正进入中华文明的殿堂。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年03月05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民俗学走向何方?
下一条: ·“春节娃娃”全球动漫形象创意设计大赛合作启动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韵伊]遗产利用的社区视角与多元价值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