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经典化的有效路径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化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肯定,比如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是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在笔者看来,非遗名录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化的体现和走向经典化道路的体现。
首先,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县级非遗名录,均是从传承在民间社会众多的非遗中挑选出来的代表性项目,挑选过程中专家的评审本身就是对遗产价值的肯定,也是经典化的重要步骤。其次,被评审的非遗项目需要对公众予以公示,这个过程便是接受社会监督,实质上是这些非遗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再到最后名录的最终公布,则是从政府层面和制度层面实现非遗的经典化。这条经典化路径是政府、学者和民众共同协商行走的。
此外,当代非物质文化的经典化路径与传统非物质文化经典化具有相似之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从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来看,小学课本里面就收录了大量的神话、民间故事,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开启着小学生的心智,传递着中华民族始祖创造文化的伟力;在大学课堂上,专业性较强的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等开设的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课程,均将大量的非遗纳入其中。
传承人进校园讲授非遗内容,也成为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方式。比如去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邀请了青海、内蒙古等地民间文学类的代表性传承人到校现场表演。这些传承人从他们祖辈生活的原野走进高校的教育殿堂,不仅展现了非遗的价值和魅力,也带来了非遗经典化的有效力量。在校园中,非遗被收入、被讲解、被接受、被传承、被传播均是使非遗成为经典的畅达道路。
非遗经典不是远离“普通人”的经典,其经典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现实传承、保护的要求;非遗经典具有典范意义,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并且在历史性和现实性之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关系,既是过去文明的见证,又对后来的时代发挥着持续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凤凰网-中国文化报 2014年08月18日 03:12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