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唐红丽)6月17日至18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及副司长马盛德、王福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巡视员张兵,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巡视员刘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许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丁岩,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及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新农村建设社区代表40余人参加了论坛。18日上午,项兆伦副部长到会并发表讲话。论坛分别由马文辉司长、王福州副司长、吕品田副院长主持。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中央制定的经济工作重点之一,也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目标。但是,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由此带动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取得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护与传承我国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城乡差异越来越小。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巨大影响。这些转变,有利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劳动者收入增长,有利于人们改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传统聚落空间的变革,藉此形成的文化空间及文化形态也面临不断调适的境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并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始,也深刻地认识到受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主要依靠心传口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新问题、新困难的不断出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不可协调的,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也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的活态流变属性,探索出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的各种保护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城镇化进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因此,在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举办这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后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起到推进作用。
本次论坛采用主旨演讲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与会专家将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通过研讨,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城镇化进程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就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各地、各遗产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论坛还请保护成果突出的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新农村建设社区代表介绍保护经验,以期对今后的保护工作产生借鉴意义。论坛还就《文化部关于加强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意见(提纲)》展开讨论。
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并围绕“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这一主题,此次论坛对城镇化进程中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与会专家表示,在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只要大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优长,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遗产保护能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就一定能够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和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6月18日 21:27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