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七夕本非情人节
——民俗学者:应多挖掘中国味节日载体
  作者:喻雯 张子慧 宁书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3 | 点击数:2808
 


  8月2日是传统的七夕节。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省城各大商场造势“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变身成了促销节,情侣之间热衷的也是巧克力、红酒、西餐等洋礼品。“中国的情人节为何找不到中国特色的东西?”不少市民对此产生疑问。

  1日,记者走访省城购物餐饮场所发现,针对七夕节,各大商家推出各种洋味十足的促销。一家西餐厅推出了“微信扫一扫,发接吻照打折”的西式浪漫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也有影院推出了七夕情侣座优惠,有餐厅推出了七夕情侣套餐来吸引消费者。

  除了商家借节发挥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年轻情侣之间送的礼物也多热衷于玫瑰花、巧克力等一些在西方情人节中出现的“洋味”商品。当记者询问是否了解巧果、木梳、香囊等传统礼品时,多数人表示不知情。对于节日本身的意义,也很少有人能说出。

  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民俗学家李浩说,早期的七夕节并非“情人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每个节日都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这其实是个很正常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完全保留古代七夕节的传统是几乎不可能的。当然,如果想让七夕节受到年轻人的宠爱,其内容就需要做一些改进。”李浩认为,未来可以在挖掘传统特色的节日载体上多下工夫。

  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刘宗迪说,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农时节日,尽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演绎出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起初却与爱情无关。“有人愿意在七夕过情人节,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的本意是,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并不合乎传统”。

  本报记者 喻雯   实习生 张子慧 宁书文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2014年08月0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关注民间文学命运变迁:听众消失更致命
下一条: ·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的“味道”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