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项阳:富裕了,传统就丢了吗?
——以河北霸州胜芳古镇为例
  作者:项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1 | 点击数:7228
 

  仔细想来,胜芳古镇能够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保存传统,主要有以下的因素。

  首先是有传统的基础。换言之,本来这里就传统积淀深厚。包括国家礼制中的五礼样态也会在此延续,这是积淀深厚的主因。

  胜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时交通不够发达的状况下,这里却是有名的水陆码头,历来有经商的传统,用当地人的话讲:不挣有数的钱。即一些社会的公职部门都很少打动胜芳人参与竞争,他们更愿意自己去开拓。当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此地,当地人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潮中又一次站到了潮头。他们选择了钢木家具制造业,并且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条。要是以镇乡为单位进行排列,胜芳在全国的排名中都处在前列,可他们究竟为什么会有着这么一份传统的坚守呢?

  在我看来,当地政府部门在决策规划上是比较明智的,至少对这些传统的存在没有过多的干预,而且还成立古镇管理委员会刻意保护。管委会主任张玉良先生的思路也比较明确,保护是整体的保护,而不是只保护其躯壳。我们看到,镇里有着相对统一的规划,另辟新区以供发展,尽量保持古镇的原貌,这就为大家保存了一份家园的坚守,传统的坚守,使得这里人们在对传统有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保护古镇文化面貌的同时,也认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古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一切便也顺理成章。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胜芳人很少到外地打工,即便外出,也是在跑业务、设立办事处等等,他们的根在胜芳,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物质家园,这里有他们的实业、事业。倒是因为这里的工厂林立,外地人大量涌入胜芳。外来者也许是正在寻求融入,至少从目前还没有看出对当地文化产生质的影响。

  许多地方之所以缺乏传统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一种没有了传统根基下的“五湖四海”。而此地却有这种根深蒂固的亲缘关系(包括地缘与血缘),而且相对稳定,如此,祖辈传承下来的风俗、礼俗会相对好的延续。

  成功的企业老板们尊重其父辈传承下来的文化,因此,也舍得一定的投入。我们看到,当地要建造大悲寺,筹资竟然上亿(这并非政府行为),各档花会组织在较好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其活动经费不成问题,许多武术会教授孩子属于免费者。某些项目如果与政府保护古镇的计划相合,还会得到政府包括财力方面的支持。

  当政府相关部门意识到古镇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之时,他们没有仅仅是保护其建筑等“物质的自身”,而是努力挖掘其非物质文化的丰厚内涵,这是我在同古镇管委会张主任多次接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给传统应有的尊重,这很重要。活着的“传统”是历史文化的当下积淀。包括这个古镇在内,几乎所有的传统都不是从当下教科书中学来的。镇上多种民俗滋养下的多档会社,在正月十五前后会集体接受“检阅”。

  摆出这些之后我们最深刻的感受究竟是什么呢?在下以为,主要还是当地人能够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承继如此众多的民间礼俗,如果列一张表便会更加清晰,每一种大家熟知的节庆礼俗、生活中的礼俗在这个古镇上多有存在,每一种礼俗都有大量的参与者,正是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以这些民间礼俗为依托,能够将传统承继下去。要知道,作为传统音乐,也恰恰是在这样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融入在传统之内。我们几次所见,诸如太上门的两位老者,民歌小调可以唱一整天;依附在多种会社中的音乐人口具有相当数量,能够认知工尺谱之人从一个镇的角度讲来,应该是比例最高的;传统乐曲具有丰富性;而且音声技艺形式也具有多样性。

  我们真是应该将这样的地点作为音乐传统考察的基地加以建设,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缩影,如此来认知历史上的样态,音乐功能性的使用过程等等,都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真是应该有更多的人走进胜芳,感受胜芳,真正认知传统、感受传统。富裕了,不一定就要摈弃传统。关键还在于一种自在、自为、自省。

  在传统文化深厚的基础上,胜芳也培养了一批挖掘和保护和传承古镇传统文化的热心人。我们看到,古镇文化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渐增强。镇政府和古镇管委会请来古建专家专门为其制定保护方案,民俗、舞蹈、音乐、戏曲的学者在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系统研究。的确,古镇文化中有相当数量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在文稿写就之时,传出这样的新闻,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申报非遗代表作项目,一次成功了22项,非常可喜可贺。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非遗代表作有“当下濒危”的理念呢?我们在申报时也许本着这种理念而做,有些已经申报的遗产代表作的确有难以为继的状况,何以如此呢?还是因为我们有些地方只是想把这些作为“艺术的主体”提出来申报,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些“艺术的样态”究竟何以会活体传承,民俗消解之后的保护实在太累,当保护好民俗,让其有良好的生存土壤,我们还会刻意保护这些艺术样态吗?似乎不需要,因为它们借助于民间礼俗活得好好的。

  (作者简介:项 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此文参加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传统遭遇现代”高端论坛文稿,2009年10月12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05-2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美丽乡村”遭遇文化凋敝难题
下一条: ·七夕民俗演变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
·[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