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乌力格尔在草原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是蒙古族的民间文化瑰宝。
“我老家是科尔沁的一个蒙古族小村庄,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冬天农忙后,村里会邀请一位胡尔奇表演胡仁乌力格尔。每当这时,表演的地点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我们被挤得只能在窗外趴着听,但总是听得如痴如醉,甚至流泪。”谈起儿时全村人听胡仁乌力格尔的情景,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主任朝克吐记忆犹新。
目前,他是国内第一位研究胡仁乌力格尔并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
去年年末,记者在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欣赏到了胡仁乌力格尔表演。此后,通过各种渠道逐渐增加了对这种蒙古族民间文学形式的了解。那么,什么是胡仁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研究现状如何?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学者,进行解答。
什么是胡仁乌力格尔和胡尔奇
作为胡仁乌力格尔研究的权威专家,朝克吐介绍说,“胡仁”一般指胡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指四胡;“乌力格尔”是故事的意思;“胡仁乌力格尔”意思是拉着四胡说故事。胡仁乌力格尔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和东三省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说唱胡仁乌力格尔的艺人叫做“胡尔奇”,他们通常单独一人边拉边唱边说,在草原上有许多有名的胡尔奇。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乌·新巴雅尔的父亲乌斯夫宝音是著名的胡尔奇。新巴雅尔整理出版了两大卷的《乌斯夫宝音乌力格尔好乐宝集》,被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称为“科学整理胡尔奇作品的典范”。据悉,今年7月15日,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将在呼和浩特举办纪念乌斯夫宝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胡仁乌力格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民族交流融合为胡仁乌力格尔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蒙古族文学研究室主任斯钦巴图向记者介绍说,胡仁乌力格尔以蒙古族史诗传统为基础,同时受蒙古族“好乐宝”和汉族民间曲艺形式的影响,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碰撞、交流的产物。比如,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曹操还是程咬金、薛仁贵等,他们的性格、衣食住行等都打上了鲜明的蒙古族特征;故事中对于马、高山、森林、宫殿的描写都深受蒙古族史诗的影响。
朝克吐介绍说,胡仁乌力格尔产生的地区是蒙汉混居地区或者接近汉族地区,蒙古族喜欢听,能听懂蒙古语的汉族也喜欢听。它的内容涵盖草原英雄故事及《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故事,也有新创作的长篇故事,其后还有改编当代作家的作品,甚至电影、剧本等等,可谓五花八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丰富。
胡仁乌力格尔研究素材丰厚
胡仁乌力格尔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正式研究始于50年代,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机构都陆续推出学术成果,其中不乏专门研究胡仁乌力格尔的博、硕士论文。
记者查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近年立项的有“胡仁乌力格尔(300部)整理与研究”、“胡仁·乌力格尔流派与传承人研究”和“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传播学研究”三项,其中前两项都是2013年立项的,相关的研究正在逐渐展开和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对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持续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是一个例子。扎鲁特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被誉为“胡仁乌力格尔摇篮”,琶杰、毛依罕等大师都出生在这里。斯钦巴图介绍,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与扎鲁特旗合作,共同建设“内蒙古扎鲁特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这是该所在全国设置最早的口头传承研究基地之一。2004年,斯钦巴图等学者赴扎鲁特旗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此后又多次回访调查,在时间上形成连续性,空间上也以扎鲁特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拓展,2012年他们又到阿鲁科尔沁旗开展田野工作,取得了许多新资料。
据斯钦巴图介绍,该所学者根据田野调查整理的十卷本“胡仁乌力格尔精选”,预计将在近一两年出版,出版后人们将能从文本上欣赏到胡尔奇传承的这些美妙的故事,将会有力地推动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
不过受访学者普遍表示,与胡仁乌力格尔的丰富材料和内涵相比,研究的深入程度还不够。朝克吐表示,研究面对的材料非常丰富,仅他自己就整理和搜集了6000小时的录音材料,目前一些专题工作还很欠缺。
“现在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文化生活形式非常丰富,胡仁乌力格尔这种蒙古族民间文学形式在当代的传承,是我们今后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斯钦巴图说。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27日第613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