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美丽乡村”遭遇文化凋敝难题
  作者:新华网北京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28 | 点击数:4505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 “终于写完了《崖堡村志》,真是如释重负。我总算把全村人对崖堡的记忆,都装在这一本书中,可以说死而无憾了。”74岁的高荣峰老人说。

  高荣峰为家乡宁夏彭阳县王洼镇崖堡村修村志,这也是宁夏首次个人修志。“这座生我养我的老村子,也许再过一两代人就不存在了。”说到修志的原因,老人忧虑地说。

  新华社记者走访宁夏、河南、河北、天津、江苏等地农村发现,多地农村面临“变老变空”、文脉断裂的窘境。有关专家和基层官员均表示,建设“美丽乡村”,既需要建设整洁宜居的村容村貌,也包括对历史文脉、乡村文化的呵护和延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量的村落消失于城镇化进程,留存的村落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传统村庄文化体开始瓦解,传统乡村美德受到冲击。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日前透露,中国近几十年有成千上万的村落消失。粗放的城市发展,拆除的不仅是村落或成片的老房屋,更拆掉了祖先延续下来的民俗和邻里文化。“我们的城镇化也要保留住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乌丙安强调。

  河南兰考县仪封乡毛古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原小村,正面对着一些窘境。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村子却显得越来越“空”:两千多人的村庄,常年外出务工的占三分之一,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随着村子变“老”变“空”,原有的文化娱乐活动也难以开展。康香是村里的腰鼓队队长,以前每到农闲,她就领着一群年轻妇女打腰鼓,最多的时候队里有五六十名成员。后来人们陆续外出务工,58岁的康香也只能忙于带孙子。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毛古村的现状和困惑,是不少村庄发展的缩影,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难点之一。

  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黄庄村过去是个文化重镇,流行剪纸。“农闲时候村里的大姑娘小伙子一起比比谁的剪纸最漂亮,热热闹闹的,也增进了乡邻感情。现在会剪纸的没几个,这些好传统都丢掉了。”60多岁的村民吴奎全痛心地说。

  记者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采访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当地活跃的民间戏剧团大大小小有几十个,农村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剧团来演上一场,爱唱戏的农民也很多。当地一家锡剧团团长、退休老师凌全福告诉记者,唱戏的农民前些年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少,后来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剧团了。

  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村都面临着传统文化受到城镇化浪潮和现代生活冲击、正在萎缩凋敝的局面。对传统文脉的保留和再造,成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

  专家认为,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凋敝和消失有一定合理性。但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根基,凝聚村庄共同体的精神力量,乡村公共文化衰落无疑弊大于利。

  记者采访发现,基层政府普遍比较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却遭遇缺人缺钱缺路子的尴尬。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政府引导与市场撬动要形成合力。

  河北省曲周县白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孟堂告诉记者,要通过城镇化推动乡镇文化建设,加快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使基层文化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迅速改观,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和农民。

  乌丙安也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要在古老的民族形式下把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带来。城镇化的建设如果没有历史传承,就会丧失风格,“城镇化不能不要非遗,非遗也不是反对城镇化”。

  据了解,中国政府连续多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旨在解决三农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采写:张芽芽、张兴军、赵洪南、翟永冠、朱峰、马俊)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4年06月28日 09:55: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给“老家”留点记忆 且行且珍惜
下一条: ·项阳:富裕了,传统就丢了吗?
   相关链接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
·[梅联华]美丽乡村建设·[高梦芬]主体在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另一种模式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沈昕 张梦奇]徽州村落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
·[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