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项江涛)5月28日,纪念“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3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各集成卷本部分负责人、工作人员及对三套集成做过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畅谈三套集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三套集成对于学科建设的意义以及在编纂三套集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旨在保存各族人民的口头文学财富,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至2009年,三套集成的省卷本部分全部出齐,省卷本90卷(计1.2亿字),地县卷本4000多卷(内部出版),总字数逾40亿,是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优秀作品的总集。普查工作贯彻“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强调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科学选编、力求完备。
“三套集成工作是具有重大意义、彰显民族辉煌的事件。”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指出,三套集成中倾注着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汗水、情感、智慧,彰显着他们的文化自觉,也表现着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他们的功绩值得铭记。
“三套集成是前无古人的中国民间文学总汇,其编撰工作是中国民协60年来工作中的大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创举,意义重大。”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回忆了在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启动阶段,他对普查、采录、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编纂原则作的学术层面的思考,并对三套集成的性质作出了明确定位,“三套集成不是一部文艺读物,不是一部适合思想教育要求的读物,而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欣赏价值、又具有高度的学术研究价值的民间文学总集。”与会者认为,出版完成的三套集成是对这一定位的完美诠释。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认为:“三套集成不仅是艺术的、情感的、鉴赏和审美的,也是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和传统的,其来源于民间的社会生活,本身的特质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 三套集成不仅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其编纂过程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本身就是宝贵的学术财富和学术记载,将其纳入学术话语系统研究是当务之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认为,三套集成提供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整体研究的理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本土实践的理论依据。与会者认为,三套集成培养了一大批地方文化精英,很多人通过三套集成编纂工程的培养,如今已经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是《中国谚语集成》的副主编,他认为,《中国谚语集成》既唤醒了亿万民众对谚语瑰宝的自觉珍视,更积累了自觉地、大规模、抢救性保护此类文化珠玑的成套经验。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在作会议总结时表示,三套集成是中华大地上的一座民族文化长城,这次30周年的纪念研讨会探讨和再认识了它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了解了它对于中国文化史和民间文学学科的作用,未来中国民协还将继续努力,启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来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这座文化长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6月09日 15: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