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萧放:清明又称踏青节 宋代放假七天
  作者:上官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5 | 点击数:3605
 

       原题:民俗专家萧放:清明又称踏青节 宋代放假七天

  中新网4月5日电(上官云) 今天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在这天,人们会携带祭品为先辈扫墓寄托哀思,同时亦偕亲友出游踏青。谈到这一传统民俗节日,知名民俗学者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求旺盛的生命力,并非仅仅表达纪念之情,很多习俗因此展开,这堪称中国人生命观的一种体现。萧放介绍,清明节其实糅合了古时春季多个节日习俗,“这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变通方式,民俗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有需要就会调整。”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祭祀目的在于追求旺盛生命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约处在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据传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争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据记载,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萧放表示,清明节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求旺盛的生命力,很多习俗因此展开,并非仅仅表达纪念之情,这堪称中国人生命观的一种体现。

  “比如插柳,古人认为这样能够辟邪;也有一种说法指向生命力,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萧放笑称,关于清明戴柳还有讲求孝道之意:不去祭祀属于不孝顺,“其实这说明,清明节的这些活动既是仪式也是一种伦理教育。”

  萧放还告诉记者,扫墓并不一定要在清明节当天,“民间素有‘清明节前三后四’的说法,此期间内都是扫墓时间。”

  宋代踏青与扫墓活动结合 幼儿“斗鸡蛋”

  祭拜先人固然是清明节活动的重要主题,而相关的娱乐活动也不在少数。萧放告诉记者,清明节还有一部分娱乐习俗来彰显娱乐精神,也是代表生命力的焕发,比如踏青。

  萧放说,踏青与扫墓相结合大致从宋代开始,起因便是当时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市民生活需要调节。“唐代的寒食节便有踏青之举。那时人们会蹴鞠、荡秋千、放风筝,随后并入清明节。”

  古籍《历书》有云:“……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意指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相关习俗并非仅此而已。过去幼儿还有一种游戏,即习惯在清明这天“斗鸡蛋”:将两枚煮熟的鸡蛋染上颜色,两两相碰,这其中体现的是阴阳观念。古时认为冰雹的形成是阴阳不调,而“碰鸡蛋”就代表释放阴气与阳气。

  除去扫墓与踏青,清明节还有自己的节令食品,比如“青团”。萧放介绍道,青团会使用类似蒿子与艾草汁制成,颜色油绿如玉,清香扑鼻,意为驱邪保健,福建、广东,湖北等地都有流传,《荆楚岁时记》对此已有记载。

  清明节糅合多个春季节日 宋代放假七天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晓,清明节是一个融汇春季多个节日精华的节气,如唐代兴盛的寒食节以及古时的上巳节、“三月三”等。随着社会演进,至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变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寒食是节日,而清明是节气。寒食当天不能用热火,需要吃冷食;寒食之后则是清明,取薪火,开始烧香祭祖。”萧放笑称,古时清明节还会放假。自唐朝已有此记载,到宋代则明确规定每逢清明节须放假七天。

  至于成因,萧放分析道,这属于民俗的“自我调节”。因为由于各种原因牵制,时人未必能在当天拜祭先人,这样能够分散时间,给予后辈充分便利条件。

  “中国传统中很多民俗都非常适应人情、人性的需要,会适时进行调整。比如结婚可能会有生辰八字等不少机会,但后来就会有一个时间,比如小年以后春节之前,都可以举行婚礼。”萧放表示,这其实也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变通方式,“民俗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有需要就会调整。”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04月05日 00:0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朝戈金:“多民族中国的中国梦”
下一条: ·迈向学术概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