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民俗专家萧放:清明又称踏青节 宋代放假七天
中新网4月5日电(上官云) 今天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在这天,人们会携带祭品为先辈扫墓寄托哀思,同时亦偕亲友出游踏青。谈到这一传统民俗节日,知名民俗学者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求旺盛的生命力,并非仅仅表达纪念之情,很多习俗因此展开,这堪称中国人生命观的一种体现。萧放介绍,清明节其实糅合了古时春季多个节日习俗,“这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变通方式,民俗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有需要就会调整。”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祭祀目的在于追求旺盛生命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约处在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据传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争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据记载,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萧放表示,清明节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求旺盛的生命力,很多习俗因此展开,并非仅仅表达纪念之情,这堪称中国人生命观的一种体现。
“比如插柳,古人认为这样能够辟邪;也有一种说法指向生命力,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萧放笑称,关于清明戴柳还有讲求孝道之意:不去祭祀属于不孝顺,“其实这说明,清明节的这些活动既是仪式也是一种伦理教育。”
萧放还告诉记者,扫墓并不一定要在清明节当天,“民间素有‘清明节前三后四’的说法,此期间内都是扫墓时间。”
宋代踏青与扫墓活动结合 幼儿“斗鸡蛋”
祭拜先人固然是清明节活动的重要主题,而相关的娱乐活动也不在少数。萧放告诉记者,清明节还有一部分娱乐习俗来彰显娱乐精神,也是代表生命力的焕发,比如踏青。
萧放说,踏青与扫墓相结合大致从宋代开始,起因便是当时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市民生活需要调节。“唐代的寒食节便有踏青之举。那时人们会蹴鞠、荡秋千、放风筝,随后并入清明节。”
古籍《历书》有云:“……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意指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相关习俗并非仅此而已。过去幼儿还有一种游戏,即习惯在清明这天“斗鸡蛋”:将两枚煮熟的鸡蛋染上颜色,两两相碰,这其中体现的是阴阳观念。古时认为冰雹的形成是阴阳不调,而“碰鸡蛋”就代表释放阴气与阳气。
除去扫墓与踏青,清明节还有自己的节令食品,比如“青团”。萧放介绍道,青团会使用类似蒿子与艾草汁制成,颜色油绿如玉,清香扑鼻,意为驱邪保健,福建、广东,湖北等地都有流传,《荆楚岁时记》对此已有记载。
清明节糅合多个春季节日 宋代放假七天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晓,清明节是一个融汇春季多个节日精华的节气,如唐代兴盛的寒食节以及古时的上巳节、“三月三”等。随着社会演进,至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变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寒食是节日,而清明是节气。寒食当天不能用热火,需要吃冷食;寒食之后则是清明,取薪火,开始烧香祭祖。”萧放笑称,古时清明节还会放假。自唐朝已有此记载,到宋代则明确规定每逢清明节须放假七天。
至于成因,萧放分析道,这属于民俗的“自我调节”。因为由于各种原因牵制,时人未必能在当天拜祭先人,这样能够分散时间,给予后辈充分便利条件。
“中国传统中很多民俗都非常适应人情、人性的需要,会适时进行调整。比如结婚可能会有生辰八字等不少机会,但后来就会有一个时间,比如小年以后春节之前,都可以举行婚礼。”萧放表示,这其实也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变通方式,“民俗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有需要就会调整。”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04月05日 00:07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