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火草被纺织技艺
壮族群众在丘北辣椒节上展示火草被纺织技艺
丘北县境内的壮族包括侬支系、沙支系、土支系,占全县人口的30%,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当地壮族群众的传统价值观中,认为掌握一些手艺不仅是生存技能,也是立身之本,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手艺,男女婚嫁都会受影响。传统纺织就是壮族女性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其中的火草被制作技艺最为独特。
历史上丘北不产棉花,不能制作棉被,勤劳智慧的壮家妇女就用火草制成被子。火草被不仅是实用工艺品,而且是壮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壮民族祖先的智慧。
火草是草本植物,壮语称为“满尾”,多生长于土山,有些石山上也有生长。据资料介绍,用于纺织的火草,不是其他地方所叫的火草(植物名称为狭叶柳叶菜),而是菊科勾苞大丁草属植物中的一种。火草叶片和根部长满黄白色细毛,可以收下晒干作火镰打火用的火绒。火草叶背为薄膜状的白色纤维,可以撕下捻线,多与麻或棉混织成布料。用火草布织成的衣物等用品,透气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有棉毛混纺的效果。据文献记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的历史已有500多年。据丘北县文化馆收集资料记载,早在明朝初期当地壮族群众就已制作火草被,这与文献记载相符。
火草在春天发芽,冬天枯萎。秋天是采摘火草叶的最佳时节,这时火草叶背部的纤维长得又白又软又厚,最适合编织火草被。每年八月,壮家妇女就背上背箩到山上采摘火草叶,织一床火草被,大约需要十几箩火草叶。采回的火草叶用水漂洗干净后装在簸箕里,趁水汽未干透,从叶片根部撕下叶背的纤维,撕时要仔细,用力均匀,尽量使其完整。然后,把撕下的纤维一张接一张在大腿上搓成线。线要粗细均匀,织出的火草被才平整。搓好的线放在筛子里,在通风干燥处晾干,然后裹成线团。
织火草被时,用麻线为经线,用火草线在麻线上来回穿梭。由于火草线不结实,为了增加其强度,穿三四次火草线就要穿一两次麻线,这样织出的被子才不易破损。织火草被用的麻线,也是用壮族群众自己种的贮麻加工而成。制作麻线的工序一般要经过砍麻→剔皮→去外皮→捻线→搓线→煮线(用草木灰)→洗线→晾干等十几道工序才能上架使用。织一床火草被,费时费工,前后大约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制成。
从前,火草被不仅是当地壮族群众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妇女的嫁妆,壮族村寨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自制的织布机,妇女都会织火草被。近几年来,由于大量的棉被及其他保暖用品基本取代了火草被,加之环境变化,采集火草也不如从前方便,所以大部分妇女不再织火草被。
如今,丘北县锦屏镇小西笼村等地方,还完整保存和传承着火草被制作技艺。小西笼村的何美芬、何兰芬两位老人仍在织火草被,何美芬的女儿张小兰嫁到外地后,带去一些火草被销售,深受中外客人青睐。
2009年8月,丘北县壮族火草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丘北县文化馆已拟定传承计划,举办火草被制作培训班,培养传承人,着力加强和提升火草被的民族特色和美感,并与县壮族学会共同努力,增加火草被生产规模,加强宣传,提高质量,扩大销路,在动态传承中有效保护传统技艺,同时使制作火草被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云南日报2014年3月23日07版 2014年03月26日 09:54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