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开启口头文学数千年尘封记忆 建设民间文艺数字化“四库全书”
——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民协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作者:记者 张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0 | 点击数:7049
 

  留住美丽和辉煌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最早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收集整理的记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编订《诗经》。而编订《诗经》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开创了一种先例,使中国的口头文学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自然生态之外,有了另一个系统,即文本的系统。中国历代口头文学流传浩瀚波澜,很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成潜流,今人能看到的,只是因被历史采录、整理而留下的文本。而社会发展到当代,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目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广泛地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发起并实施了以“大跃进民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代表的三大民族民间文化采集、抢救与保护行动。60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动了十几万人,达200万人次在广袤中华大地的田野里采风,遍及2800余县进行普查,汇集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录成果,掌握了超过8.4亿字的文稿。今天,在中宣部、中国文联和文化部的支持下,汇集了民间文艺的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努力,我们终于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我们得以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存录这笔遗产,并可以为更多的人查阅和利用这笔遗产创造条件。我们期待,这笔尘封已久的遗产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像千年的雪莲那样重新发芽,开花结果。

 

  为非遗保护作贡献

  马文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中国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民间文艺家和出色的民间文艺事业的组织与管理人才。中国民协云集着众多响亮的名字,郭沫若、老舍、周扬、赵树理、郑振铎、周巍峙、钟敬文、马学良、贾芝、冯元蔚、冯骥才等几代民族民间领域的文化大家。他们是我国民族民间文艺事业的奠基者、耕耘者、奉献者。中国民协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组织民间文艺的田野调查,民间文艺采风,民间口头文学普查、调查、搜集、采录、记录、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的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及相关资料,取得了重大的文化成果和辉煌的学术成就。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民委、文化部与中国民协共同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和编纂工作,历经20多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出版规模达到90卷。此外,尚未进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民间口头文学普查记录内部编印资料本,还有5000多册近8.4亿字。这些资料都是原始记录或整理本,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凝聚着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的民间口头文学普查记录资料,成为当代文化工作者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责任。因此,文化部拨出专款支持,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以数字化产品的形式存录各类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读者可以通过使用浏览器实现在线阅读和资料检索。未来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将为广大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研究、利用这些宝贵资料提供极大便利,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民间文艺事业并传之后世。文化部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继续支持中国民协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包括相应的成果出版和“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并为此作出积极贡献。

 

  用数字化实现资源共享

  刘锡诚(中国文联研究员)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正式启动了,作为民间文学战线的一个老兵,我感到无比兴奋。今天启动的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将把以往几十年间积累起来的各种形态的口头文学资料,用数字化的手段保存起来,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我们的诺言:来自人民,还给人民!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无论对于从事民间文学的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来说,还是对于作为民间文学的持有者、传承者的广大民众来说,都是一个喜讯。

  民众的口头文学历来被上层文化、精英文学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粗鄙之物。从“五四”到今天,近百年来,全社会和知识界在认识上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认真说起来,旧案并没有完全翻过来。在当今现代化、全球化、城镇化的大形势下,口头文学与其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即出现了萎缩、式微甚至部分消亡的困局。我们有责任借这个机会,以数字化工程为手段,在新的形势下为民众所传承和传播的口头文学再做新的“鼓与呼”!

  数字化工程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第一步,希望把“时段”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第一个10年。要尽可能地把这60年来调查、搜集、记录、抢救下来的口头文学记录资料和各种出版物(包括内部印本)、坊间刻本、手抄本、录音带、录像带囊括以尽,并数字化。第二步,再向20世纪初至40年代延伸,最终做成一个百年来中国口头文学资料数据库,把一个远远超过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的新世纪的“古今图书集成”贡献给下一代!

  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一方面,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经以数据库的方式把几代人的劳动和完整的资料,在虚拟的空间里固定下来,做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我们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由于数字化工程的竣工,面临着保护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1-01-0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被誉民间文学四库全书
下一条: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开题
   相关链接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
·[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王素珍]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