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总论题
民俗学的中国实践: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
三、分论题
多元的民俗学理论、概念(关键词)与方法论
民俗学个案研究的学案分析
民俗学的中国经验(历史成就与未来前景)
四,分论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路线图)
1. 30年来中国民俗学的范式转换(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学术史逻辑)
1.1. 理论民俗学
1.1.1.文本研究
1.1.1.1.文学研究
1.1.1.2.文化研究
1.1.2. 生活研究(语境研究)
1.2. 实践民俗学
1.2.1. 生活研究(超语境研究)
2. 民俗学的理论模型
2.1.现代性(普遍论、本质论)理论
2.1.1. 文化进化论(历时论)
2.1.2. 文化结构论(共时论)
2.1.2.1. 下层文化论(阶层论、阶级论)
2.2.后现代性(相对论)理论
2.2.1. 文化多元论(客观相对论)
2.2.2. 日常生活论(主观相对论)
2.3.超越现代性(先验论)理论
2.3.1. 理性-信仰论(客观-主观的先验综合论)
3. 民俗学的重要概念
3.1. 民(人):国民、人民、民族、国家、社会、群体(边缘、下层)、地方、社区……
3.2. 俗(文化):文本、形态、体裁、类型、母题、遗留物、模式、程式、编创、表演、功能、语境、生活、实践……
4. 民俗学的基本问题
4.1.现代社会:民俗的条件
4.1.1. 节日与庙会等:民俗的时间与空间条件
4.2. 日常生活:民俗的实践
4.2.1. 民与民间:民俗的主体
4.2.2. 文本与行为的模式:民俗的载体
4.2.3.公共性和文化性:民俗的形态
4.2.4. 身份与认同:民俗的功能
4.2.5. 道德性和信仰性:民俗的本质
5. 民俗学方法论的典型案例
5.1. 民俗志
5.1.1. 主体性的田野研究
5.1.1.1. 故事家(歌手)、故事村(或属4.2.1.)
5.1.2. 客体化行为的田野研究
5.1.2.1.体裁的命名与实践(或属4.2.2.)
5.1.2.2.表演中的编创(或属4.2.2.)
5.2. 民俗史(民的生活史)
5.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親,当作新。’”[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第3页。
2014年2月25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