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骥说,“90后”大学生跟过去“文革”后“老三届”毕业生不一样,“老三届”学生从社会进入大学,“90后”学生一直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最后从大学进入社会,相对而言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实践教学对“90后”学生尤为重要。
中大中文系教授董上德认为,实践教学构建了大学课堂与社会课堂的互补关系,而德育教育是实践教学的意外收获。“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的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但参加调研团让他们心态快速成熟,珍惜同学间的情感,并从被采访人身上学到奋斗、吃苦耐劳、热爱家乡等优良品质。团员文淑贤说:“因为调研的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时候都是一天两场采访,整个调研下来,团员们不仅练就了一番高效采访、速战速决的绝技,而且感受到一个团结的团队的力量与温暖:我们是‘一队人’,而不是‘一堆人’。在本次实践中,我培养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协调应变能力。”
在策划人李炜看来,这次调研出书,是一次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让中文系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参与社会调研,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正是找到了介入社会改革及思想文化建设的路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系主任陈建森教授评论说,类似中山大学中文系这样“开门办学”,在全国应成为一种潮流。
实践教学
实践“有用之学”,制度化基地化的有益尝试
在校学生如何更好地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李炜说,中山大学把介于上学期与下学期的“小学期”用来进行实践教学,并把它制度化,进而基地化。
东莞基地项目的完成获得了多赢的效果:从莞城区来看,不仅为自己也为整个东莞做了件很接地气的事,无论对重塑形象还是对下一步如何在文化建设上大做文章都很有利;而对于参与此次项目的同学而言,他们的收获远大于他们的预期。校地合作项目本身就是创新之举,没有什么前人的经验可以挖掘,一切都需要靠团队十几个人一步一步去探索。团员们以行动向外界证明:他们不是只会在书斋里整天吟诗作对不食人间烟火的书生,他们也可以接地气、说真话、干实事。中文系总会被认为是无法介入社会的“无用之学”,此次文化调研中恰恰证明中文乃“有用之学”。
李炜说,有的团员从本科到研究生,从未曾真正的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而这次文化调研活动真正让他们走出校门,与地方政府合作,实现了教学模式创新。团员丘梓娴说,平时接受知识的渠道,多是通过课堂和书斋,更多的是徜徉在作品的世界里,而此次文化调研离开课堂,深入生活,体会到了一种鲜活的研究模式。丘梓娴感叹道,一辈子活在书斋里,便一辈子只能走近文化。而这次实践经历,让她走出了书斋课堂,走进传统文化。
中大人类学系周大鸣教授说,实践教学是一个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这次中文系创作《东莞人》这本书,确实给文科生实践教学作出了榜样,当然也包括百篇作文等一些其他的实践成果。在东莞项目中,学生们能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和知识都用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和教学相结合的案例。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素质。(本报记者 吴春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7日 05 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