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别让城镇化冲淡年味
  作者:记者 柳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1 | 点击数:2443
 


  马年春节已经到来,怎么把春节过出浓浓的“年味”,不仅是寻常百姓家重要的生活话题,更是学界和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社会课题。

  目前,城镇化进程正在我国稳步推进。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有效保护和传承以春节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近日,“让春节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而不至于因为城镇化出现断裂”成为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四届春节文化论坛的核心话题。

  有“年”没有“味”:城镇化中春节何去何从?

  “保护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过春节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我们不能够铺设一公里的铁路就让一个传统的村落消失,更不能让我们的青年人拿到城镇的居住证之后,和千百年来农业文明创造的诸如春节等传统文化变得陌生、变得无关。”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看来,城镇化的过程中,妨碍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比较突出的是两个问题。首先是农村的空巢化。“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当农业社会产生巨变,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都不同于以往,农村的居民越来越少,农村空巢化的时候,原来的农村恐怕担负不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对此,田青解释说,“许多过春节的形式恐怕在农村传承有困难,尤其是一些需要一定技艺水平的活动和需要高度组织性的活动就更不容易开展起来,因为年轻人都到城里了,老年人和儿童无法实现。”

  第二个问题是,进城的农民变成市民后,彻底和自己的乡土文化断裂,迅速接受城市的“主流文化”。“山东的农民到了北京很少再唱吕剧、柳子戏和山东快书,他们看的是电视剧,唱的是流行歌。他们也不会再保留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和亲切感。农民工进城对城市文化的吸收速度是惊人的。假如没有全社会的共同的认识或者有效措施,恐怕文化的同质化速度会很惊人。”田青感到担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人类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松同样持有悲观态度,他甚至用“失魂落魄”来形容当下春节的境遇。节日经济的过度市场化对春节文化的摧毁是李松最为担忧的问题。“节日的市场性也就是它的经济表达,绝不是我们现所理解的那样。年节的市场比如年货、年俗有其自己的民间特点,并不应该大力鼓动百姓消费。眼下所谓的经济推动,在另一个角度摧毁年节的本来的经济内涵与文化内涵。应该给传统文化一个自己的空间,让老百姓拥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年货,感受到历史的传统。”李松说。

  研究传统文化:学界研究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我们的心态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取得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学术发挥社会效益。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在我看来主流上是健全的,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所谓不自觉,好像只有学界自觉。我倒觉得,我们过分强调我们自觉的时候,倒是有点偏斜的心态,不一定有老百姓的文化心态正常。”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提出“用身体民俗学的眼光看春节”。

  “民俗学本来就是关心身体的,结果却是刚好相反,学界很多学者做起了一种理性主义的文章,特别是所谓民间故事的类型比较、节日仪式的类型比较,越研究越离老百姓远,老百姓讲故事的时候没有考虑哪个类型、包含哪种母体,我们却认为他们不懂我们懂,越来越与老百姓的话语发生分裂。”基于这种分析,刘铁梁指出,我们研究春节或者研究传统文化,都是由专家来进行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广大人民群众是春节文化或者传统文化的实践主体,忽略这些来自群众的个人经验描述,以及这些最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或者史料。

  节日必须有固定的社会取向:节日的公共服务怎么做?

  “春节是节日,并非一般的假日。节日和假日,看似一字之差,却大不相同。差别表现在哪里?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假日没有社会取向,而节日必须有固定的社会取向。所谓社会取向是指全社会所有的人都会按照传统的习惯向着固定的方向去行动,而不是各行其是。这个方向就是团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一语道破春节的公共性。

  李松强调要给“回家以尊重”,“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百姓的团聚给予重视。我认为高速路的免费应该照顾回家的人,而不是照顾旅游的人。但是现在高速路免费,是倡导旅游,反而造成了大家都堵在路上。有些城市已经开始有专门的交通为外来务工者开通,这是一个城市的态度,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社会创造。”李松还认为,春节假日的时长同样应该考虑吸收少数民族的年节,使得春节变成一种多样性的春节。

  “今天的春节,没有给年轻人应有的空间,传统的年节和其他节日,要给年轻人大量的社交安排及社区活动。现在没有这个出口,年轻人必然要在现代化的通信和物流条件下,创造一种新的状态,如‘1111光棍节’这样的节日。这种选择走在了国家和社会的安排之前。年轻人的节日诉求也是社会应该给以足够重视的问题。”

  春节是节日气氛最浓、活动内容最多、影响范围最大的传统节日。它凝结着民众的智慧、寄托着民族的情感,积淀着民族的历史,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成为炎黄子孙永远不能忘怀的先民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

  李松强调,政府要有文化治理的艺术。春节应该有神圣性和归属感,国家应予以高度重视。春节要有国家对文化的建构,体现国家对全体国民的祝福。春节还应该更多体现出社会平等的概念,让弱势群体等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各个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关怀和照顾。“唯有节日让全社会都露出微笑。春节一个非常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时间。如果全社会都能够在春节期间全体露出微笑,这个社会会更美好”李松说。(本报记者 柳 霞)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31日 03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人民日报: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下一条: ·春节,我们在何处安放乡愁?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