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张石山:礼俗在乡野“存而不灭”
  作者:记者 刘功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31 | 点击数:4598
 

  

张石山

  《礼失求诸野》是北岳文艺出版社最近新出的一本谈山西礼俗的书。书名源于《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求诸野’”。

  这本书的作者是山西作家张石山和鲁顺民。他们就山西传统礼俗的流行和消失进行对谈,从敬神祭祖谈到婚丧嫁娶,从生产方式谈到生活起居。“我们先是在酒桌上聊,后来就越聊越正式”,张石山说,于是有了这本对谈录。

  全书共分十二部分,完整地介绍了曾活跃在山西乡村的传统礼俗,包括:敬天法祖,生生不已,新冬旧年,买房置地,娶妇迎亲,远亲近邻,寿终正寝,三年之丧,尊师重教,结社集会,乡规民约,文化渊薮。

  26日,记者赶赴山西太原,对此书作者之一的张石山进行了专访。

  丧俗是观察中国礼俗的窗口

  张石山、鲁顺民都来自山西农村,对乡野十分熟悉。山西表里山河,民风淳朴,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古礼蔚然成风。

  张家世代生活在晋东南的盂县红崖底山村,这里属于太行山区。学者王学泰在一篇文章中说,盂县自商周以来就临近华夏文化中心,这里保留的传统会更多一些。

  张石山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60多年,传统礼仪礼俗遭遇了剧烈持续的冲击,很多礼俗消亡。拿年俗来说,很多地方只剩了放鞭炮和看“春晚”,原来献祭、守岁、定时炸鞭余时安静肃穆的规矩渐渐没了。

  常年游走乡间,他们发现,真应了“礼失求诸野”的老话,传统真正是“存而不灭”,尤以婚礼最隆重,丧礼最庄严。

  张石山年近七旬,这十年先后送走了父亲和母亲,与其他乡亲一样,他从头到尾践履了“三年之丧”的仪程:停灵、入殓、告庙、出殡、覆山、尽七、过百日;然后是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每逢三大节——寒食、中元、寒衣,祭祀也比往年隆重。

  老父临终前交代,“你爹英英耀耀活了一辈子,到死不能落一个没声没响。你大小也是个人物,打发你爹不能窝囊憋缩,让人笑话。”接着又说,“不能太张扬,你家摆谱吓唬谁呢?”照老人吩咐,村人亲戚来祭祀,烧一封纸就要请一人份的客,吃好吃饱、喝够喝醉。“炮仗礼花少放,再红火也只是红火你家,让人吃不好会被数落好多年”。

  张石山告诉记者,丧俗是观察中国礼俗的最佳窗口,是最趋保守的部分,祭葬以礼,无不体现出孔子“祭如在”的古训。

  规矩自古流传

  很多学者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中国庞大的乡村实行宗族自治,而宗族长期行使的管理职能,又与礼俗之功直接相关。

  张石山说,礼俗不单具有文化功能,让人常怀敬畏之心,还兼具经济、司法、社会管理的世俗功能。他认为,我国现况与孔子时代很相似,礼俗不再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规范,于是向下朝广大乡野草根中生发。

  迄今乡村动土,人们要举行祭山神的仪式,烧香焚表、放鞭挂红。但凡对山川土地有所惊动,人们就会心怀敬畏和歉疚,只是口里不喊“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口号。

  礼俗中有“债不隔年”的提法。在如今的中国乡村,很多人在除夕这一天会放下手头的紧要事情,主动上门到债主家还钱。这种礼俗强化了人们的诚信意识。

  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200多号人被大水捂在井下8天8夜,其中一个来自山西翼城的小伙,第六天时精神近乎崩溃,口里不断念叨着还差谁谁100块钱、500块钱,如果有人活着出去,一定要请他帮忙领了工资,回家过年之前“还起”。

  张石山的父亲18岁就成了太原的一个大工头,上世纪50年代曾组织红崖底几十名后生清理太原半城垃圾,可算新中国“农民工进城打工赚钱”的滥觞。乡土观念, 人不亲土亲,人拉人出门,有财大家发,自古流传的规矩透射出强韧的民间自组织力。晋商都是这么一个个走出来的。

  明天人们还会讲“礼”吗

  张石山说,“礼俗不是无根的飘萍,须有所依附”。这里的“依附”,主要是土地。

  张石山的奶奶将家族绵延400年的地契保存在最隐秘的角落,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她的儿媳妇们一直对她、对长辈孝敬有加。“兄弟妯娌没分到土地房产,谁不得好好表现?”久而久之,“孝”成了她们的习惯。

  “催生”活动如今在山西有复苏的势头。催生,就是女儿嫁出去怀孕了,快要生产了,母亲或是姐姐、嫂嫂,一只篮子装上六个八个鸡蛋,不声不响去探视临产的女儿。如今声势更大,七大姑八大姨倾巢出动,大张旗鼓去催生。

  嫁出去的女儿并非“泼出去的水”,家族、父母对女儿的关注不弱反强,同时饱含对小生命的祝福。张石山说,中国几千年来女方与男方是平等的,拜堂时夫妻对拜, 摆席面时母党妻党坐上席,婚后“回三住九”等,处处体现女方受尊崇。丈夫要是有家暴行为,母党找上门,找族长说理,对男家是十分丢人的事情,因此会竭力避免。这些做法契合当今人权、女权观念。

  传统礼俗今后有无可能再成社会风尚?张石山谨慎乐观。不过他相信,不管是意识形态大潮,还是全球化大潮,乡土中国都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凤凰网-长江网-长江日报 2013年12月31日 10:15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评论:“马上有钱”为何走红网络?
下一条: ·人民日报: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相关链接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
·[刘晨]“墓神”后土的诞生·[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