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这里讲民俗课更生动、形象”
专家学者在参观民俗馆
10月31日,东北师大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请来专家“挑刺”,专家学者们却被民族民俗馆收藏和规模所震撼,忘记了初衷,把这里变成了谈古论今的“大课堂”。
专家学者被民俗馆惊呆了
10月31日,东北民族民俗馆迎来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参观者”。
东北民族民俗馆开馆在即,馆长李平请来了一大批专家来馆里挑毛病。刚走进民俗馆各位专家们就被民俗馆的气势“震住”了。
“没想到长春会有这么大、这么专业的东北民族民俗馆。”第一次来参观的吉林省博物院党委书记赵聆实说:“这足以填补中国对东北文化和历史研究的一个空白了。”
研究历史、考古、民俗的专家学者们逐渐散开了,各自寻找所擅长的领域的展品。
从4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到先秦时代中原人往东北的迁移;从汉唐时期,多民族的兴起,到中原政权对东北地郡县的管辖;从辽、金两代在东北建立北方王朝,到元、明、清三朝,天下统一……
学者们记录着、拍照着、议论着,一个小“古董”、一个小物件,都会让学者们讨论上一阵子,就像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大院套勾起专家童年回忆
当各位专家陆续走到“大院套”的时候,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副院长赵继敏久久凝视着正房南炕上抽着烟的“老太太”,“我小的时候,奶奶就是这样抽烟的。”赵继敏说,她是满族人,小的时候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模型房子里的每样东西都是那么熟悉,和她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小小的吊床、火炕上的矮几、笸箩里的嘎拉哈……还有炕上抽着大烟袋的老奶奶,长长的烟杆上还吊着一个装烟丝的口袋……
赵继敏抚摸着每一样东西,漫步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房檐下一个燕子窝吸引着她,还有一对小燕子在窝里,“太像了,太传神了。”赵副院长惊叹着。
随后大家来到二楼的百家坊,看着这里的一家家商铺和小摊床,各位专家像小孩子似的,一家一家地看,一家一家地议论着……
“豆腐坊里,应该有个装卤水的罐子啊。”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找着传统豆腐坊里的必备的物件。
“有!就在边上长条凳上。”民族民俗馆馆长李平回答着。
“还应该有淋水的夹杠。”
“有!就在缸的后面……”
每一个场景的细节都要完美,是李平的最终目标。
博导:想在这里讲堂民俗课
将近两个小时的参观以后,意犹未尽的专家、学者们回到了会议室。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曹宝明首先发言:“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民俗馆,他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简直就是一个大课堂。”
他的发言得到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长朱立春和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程妮娜的赞同,程妮娜说:“我真想在这里讲上一堂课,在这里讲课,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
“在这里讲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教授博导彭善国也赞同的说。
赞同的话刚说完,专家、学者们又回到了他们熟悉的话题和他们各自的学科领域中,一时间,一个挑刺的会议就变成了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讨论会了……
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专家、学者们依然没有“休战”的意思,还在唇枪舌剑的辩论着……
据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治国介绍,民族民俗馆,就是给专家、学者们研究历史的地方,有了这些专家、学者做后盾,我们只想让东北的文化、历史、生活更好的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熟悉东北、知道东北。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这里学习东北的历史、文化、民俗,更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来这里传授知识。让我们这里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课堂,成为一个东北文化的集散地。”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治国说。
东亚经贸新闻 记者 赵天剑
文章来源:新文化网-东亚经贸新闻 2013-11-01 03:32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