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弘扬传统礼仪 建设文明城市
  作者:文汇报专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8 | 点击数:9768
 

  新礼乐之教与化

  李祥霆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而又勤劳智慧的民族,创建有礼仪之邦、文明之国。

  历代先贤、精英、能工、老农、聪夫、巧妇所建的精神主体,真诚、善良、美好的品格所展现的智慧、勤劳、顽强,在辉煌与黑暗、幸福与苦难、创造与毁坏的斗争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其所凝聚成的以礼乐文明为表征的社会意识,给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代礼乐文明以启发借鉴和思考的宝贵遗产。

  古代礼乐所具有的直接功用是君主政体的建立、巩固、运转和延续,与之并行的是在此基础上臣民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及更为广大的历代贤臣、精英和民间智者俊才的勇毅、坚韧、急困、扶危、怜弱、济贫、勤学、苦思、公正、清廉、克己、谦让、忍耐、虚怀、竞业、守序、诚信、乐天、节俭、纯朴等等诸多美德。我们可以从君主权力、利益之外的古代的这些正义思想、品德、精神、法则中吸取充分的营养。

  古者礼不下庶人,而我们今天要礼普行于社会;古者刑不上大夫,而我们今天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今天新礼乐之用大者仍可安国和天下。小者于己可平心励志、康体延年;于他可敬老、护幼、尊重、谦和。今之礼之用仍在教人,以协调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公私视角之恰当。诸如交通、出入境、乘车、乘船等规定规范。问答、讨论、交谈、论辩的语言方式,呼应、叩门、电话、书信用语、语气,交往之守时、同情、互重、互敬等。

  今之乐之用仍在化人。典礼所用之乐外,皆有直接化人之用,大约可有三类:

  一、励志类:以壮国家、社会、历史责任之志,如国歌,《歌唱祖国》等。

  二、寄情类:以寄托、享受、欣赏、顿悟、表达沟通亲情、友情、爱情等感情而提高、加深人生意义与价值。

  三、平心类:以养优雅、安宁、悠闲、轻松之性,以舒心健体、静气。

  礼之教:当自幼儿起,故父母必有礼教之知识与能力,应先受礼之教育。乐之教:必贯串九年义务教育之始终。有必修课,有汇演与比赛。新礼乐之制,可分别礼乐而行:礼可由政府文化机构,或民间机构,或有志之人士自行创拟,多种方式公布,社会自由讨论,逐渐成形,长期实践归于定制。

  乐亦可由政府文化机构或民间机构,或有志之人士各自列出适于化人之作,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每类包括现代新作、古代及民间之作。注明作品之名,作品种类等主要信息。因履中华新礼乐之用,故不用中国以外音乐作品。

  (作者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教育立人礼仪先行

  黄玉峰

  现代教育如何振兴“礼乐”?青少年应该有哪些“礼”?今天的礼乐教育要怎样做?时代不同,礼也不同。古代的学堂里供着孔夫子的排位,入学堂要一拜孔子,二拜先生。民国时候的学生穿着中山装和蓝衫黑裙,学校里放一面镜子,上书“冠必正,纽必扣”。教会学校还要做早课弥撒。这些都是“礼”。

  如果我们要照搬这样的形式,也不是不可以。但我始终认为,对现今极度缺乏神圣感和敬畏心的时代来说,有“礼”总比“无礼”好。但在保持原则的前提下,发挥现代人的创造性,结合现代人的实际,对“礼”做些形式上的改动,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更容易普及和执行。有助于这项事业长期的坚持下去。

  要说这个不变的原则是什么?就是“尊重”。《韩诗外传》里有一个“孟子休妻”的故事,很耐人寻味。孟子平时最讲究“礼”,对自己和对别人都要求很严格。有一次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房间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很不高兴。他对母亲说:“这个女人不讲礼仪,我要把她休了。”孟母问明情况后说:“她一个人在房里怎么坐,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是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礼经》上说了"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妻子独自在房间休息,你一声不吭突然闯进去,撞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礼”真正的目的,不是用来对人吹毛求疵、束手束脚,而是用来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尊重。

  尊重,是“礼乐”最核心的东西。东方传统上强调男女授受不亲,西方传统却是绅士必须让女士挽住自己的手,以示效劳和保护。形式截然不同,但核心一样是“尊重”,都没有丝毫亵渎轻慢的心理。

  中小学礼乐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会尊重。尊重信仰,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礼乐教育肯定不是局限于讲礼仪、教音乐。广义上说,一切从形式上强调社会责任、荣誉感的即为“礼”,一切促发个性、内心自由发展即为“乐”。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结合礼乐,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价值的平衡,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公民。

  如何在学校里开展礼乐教育?教育立人,礼仪先行。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礼仪培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要提升一代人的文明素养,还是要从学生抓起。而教师不仅是学生礼仪教育的执行者,更是礼仪形象的示范者。因此,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礼仪之民”,对教师群体的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该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实现育人树人目标呢?起先,可以用强有力的措施,等习惯形成,就容易了。不过贵在坚持。如果把礼仪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通过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规范,就可以在中小学普及。再加上家长、教师重视,媒体的宣传,环境布置创造气氛和声势,礼乐文明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

  我们的学校里开始推广的一些仪式,如开门礼、成人礼等。多让孩子们唱歌,尤其是集体的大合唱,也是乐教的一种手段。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对修身立德的礼乐形式也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和讯-文汇报 2013年10月17日06: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下一条: ·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相关链接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金茹雪]开笔礼的当代实践与意义·[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林磊 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
·[郭于华]乡已非愁何寄?·[刘旭东]走向都市: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大船坑“舞麒麟”的重构
·“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多样性” 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从关注乡村到聚焦城市:民俗学研究迎来现代转向
·[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毕雪飞]日本早期城市化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