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弘扬传统礼仪 建设文明城市
  作者:文汇报专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8 | 点击数:9770
 

  过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刘魁立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群体的团结,个人精神世界的净化和道德情操的提升。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标志,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礼乐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抓手。面对中外社会的历史条件,华夏儿女有责任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我国各族民众的无以伦比的聪明才智和美好心灵,集中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提高文化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的好课堂,也是传承礼乐文明的重要抓手。

  那么,民间文化优秀传统与礼乐文化有何区别?在古代先贤那里,礼乐概念的提出,首先在于治国兴邦,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合乎礼、正乎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其次,对个人来说,应以礼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手段,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从“教化”的角度来说,民间文化优秀传统与礼乐文化并不相悖,两者具有同功之妙。我理解其意涵之不同在于,一个侧重民众的自我教育;一个则隐含自上而下教化民众的意旨。

  那么,中国传统节日和外国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不同?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体系以人为本,是我们民族的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的积淀,是美好生活的展现和祈愿;某些外国的节日体系则以宗教和历史人物为核心,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与我国传统节日体系有很大差异。

  (作者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

 

  中西融合的上海“新派礼仪”

  李天纲

  中华文明一直被誉为“礼乐文明”,四百多年以来中国也被认为是“礼仪之邦”。然而,近代一百年以来,由于传统礼仪向现代礼仪转型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中国人的礼仪生活陷入了困境。也由于近代改革思想家采用了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中国人对礼乐文明的积极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虽然不能简单地把近百年来的信仰、道德和礼仪危机评为“礼崩乐坏”,但中国人的“礼乐文明”和“礼仪之邦”重建,确实是当代人的一项重要使命。

  近代以来,“启蒙”思想家对“官方儒教”强烈地批判和清除,这是有意义的。问题是“启蒙”思想对“民间儒教”对市民社会中必要的礼仪、礼节和礼貌等行为,即可以称之为“礼乐文明”的积极作用缺乏认识,也一概抛弃。在很多年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经济决定论”之后,最近出现的一些新倾向对中国传统礼仪生活的重建具有积极意义。“儒教”遗留在民间的诸多因素,现在正在转型。嘉定和全国各个城市中兴起的各种礼仪,如“开笔礼”、“成人礼”、“祭祖”、“婚礼”、“丧礼”等,都属于儒教的吉礼、嘉礼。它们正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规范和重组,有可能转型为一种新的“礼乐文明”。

  上海是经过“中西文化交流”形成的近代大都市,有着素称“海派”的近代文化传统。我们这座城市是讲究文明礼貌和社会礼仪的。上海人的“新派礼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中国江南传统的社会礼仪,另一就是来自西方欧洲的社会礼仪。

  上海融汇型的文化方式,“五方杂处”的华人占居民大多数,使得“海派礼仪”的方式大多是传统型的。但是,“海派礼仪”并不排斥西方的礼仪,而是吸收了大量的宗教文明和礼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人的家庭里保留着从江南各地带来的传统礼仪。但是,在社会上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一种现代礼仪。这两套中西礼仪,并行不悖。例如,一个从教会学校里出来的上海人,他“中西并重”,他会同时行握手礼,以及合手礼;他会周末参加唱诗班,平时也在丝竹班;他会接受西式婚礼,同时也拜天地、父母;他会参加教堂弥撒,同时也不妨碍他平时祭祖。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吸纳了西方社会的优良传统,包括西方礼仪规范,它们共同熔铸为“海派文化”。

  这个一定要明白,上海的现代礼仪,是中西融合的,并不冲突。我们不以传统礼仪排斥西方,也不能以西方礼仪来鄙薄中国,任何文明,都需要基本的价值观念来支撑。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和讯-文汇报 2013年10月17日06: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下一条: ·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相关链接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金茹雪]开笔礼的当代实践与意义·[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林磊 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
·[郭于华]乡已非愁何寄?·[刘旭东]走向都市: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大船坑“舞麒麟”的重构
·“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多样性” 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从关注乡村到聚焦城市:民俗学研究迎来现代转向
·[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毕雪飞]日本早期城市化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