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弘扬传统礼仪 建设文明城市
  作者:文汇报专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8 | 点击数:9771
 

  以礼乐文明治理“城市病”

  龚鹏程

  城市情况千差万别,但它在空间上基本均含有三个属性:一是祭祀的,一是行政的,一是生活的。凡城市,必有祭祀的中心,像希腊城邦,必有神殿。中国在京城是宗庙社稷,在地则是城隍孔庙等等。18世纪以来,神权在中西方都渐褪色,作为行政中心的城市,越来越为强势。但祭祀的城市功能其实并未消失,一部分仍分散存在于城市的宗教场所,如教堂庵寺庙坛中;一部分由行政领域吸纳或替代之。所谓行政,是包含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城市作为协调管理众人这些事务的中心,遂也不得不越来越庞大。在古代,生活于城里的人只占少数,故城内人与城外人或形成不同之阶层,或还有市民权之类特殊身份权利。到现代,则农民愈来愈抛其土地稼穑而入城,城市人口乃愈来愈多,所谓生活,大抵也都以城市生活为基本模式。

  祭祀、行政、生活,这三种城市基本属性,事实上即各有其相应之礼。其中“祭祀”相对应的便是吉礼,祭拜三皇五帝、孔子、先贤先烈、开国功臣等;“行政”相对应的是凶、军、宾礼。军礼涉及师、均、田、役、封等军事及田赋力役制度;凶礼涉及丧、荒、吊、禬、恤等赈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制度;宾礼则与城市交际或内部组织秩序有关。以上《周礼》所载,固然属于天子京城之礼,其实各城市也同样有这些内容,不过礼制较低一等罢了。“市民生活”部份,相对应的主要是嘉礼,如饮食、婚冠、宾射、餐燕、脤膰、贺庆等。这是一般人都会碰上且应用之的。

  这其中有些属于特殊时日礼,有些却是日常生活礼。如《仪礼》所载士婚礼、士冠礼、士丧礼、士虞礼,讲的是人一生中由冠婚老死等几个特殊阶段或时刻的礼,在人类学上通称此为生命礼仪或生命通过礼仪。指人生重要关口,须有此类礼仪以囊助其通过,均是特殊时日之礼。而士相见礼就只是一般日常生活之礼。

  城市礼乐建设的时代意义何在?现代都市皆有现代性之癌:例如堵车、拥挤、空气污染、噪音等无法改造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工作竞争剧烈,生存压力倍增;精神空虚,价值与信仰空无。

  城市越大,这些问题就越严重。市民患有沮丧、挫折、压力大、疏离感,精神官能症者越多,乃不得不发展减压、轻松、瑜伽、禅修、催眠、SPA、应用心理学等产业予以救济。在这样一个时代,强调城市的礼乐文明建设,虽未必就能治癌,但无疑可收救治之效,减缓病症、降低病情。渐渐调整思维,改变发展方向以后,则竟获愈亦未可知。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新国乐对历史传统的扬弃

  项阳

  重建礼乐系统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既有礼乐观念进行扬弃。所谓“扬”,应把握仪式用乐的意义,在一些重大和重要场合有规定性的乐与仪式,使参与者在仪式和深入人心的乐中体味崇高、庄重、严肃、自豪、自信、和谐有序等多种情感,增强国民意识和族群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谓“弃”,应摈弃过于繁琐的仪轨,使仪式程序简洁明快。

  当下中国社会形态中,国家意义上的礼乐多处存在且与仪式相须。

  仅举数例:天安门广场每天升降旗仪式;各种重要会议开始之时奏唱国歌,这是仪式性的行为;国家领导人会见各国政要时仪式乐队在场,彰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承载国家礼制仪式用乐的功能意义;运动会入场式所奏《运动员进行曲》,这些用乐形态彰显了礼乐意识与观念。我们需要依照不同礼制仪式类型对其用乐有整体设计,以此使得重建之中国礼乐制度具有新时代特征以及系统性的实质内涵。

  另为历史传统中的礼制仪式用乐,以民间礼俗仪式用乐形态存在,诸如庙会、宗祠仪式用乐—吉礼;婚礼、祝寿、开业用乐—嘉礼;迎宾用乐—宾礼;葬礼用乐—凶礼;各地傩礼用乐—古代军礼孑遗。每一种礼俗类下都有相应仪式用乐。由于是历史传统的遗存,在演化过程中显现仪式仪轨之相通,又因其民间存在在长期演化中缺乏统一规范,虽然用乐多为传统之接衍承继,在传承中有些乐曲虽能从专业视角把握其一致、相通性,却有变异之存在,再有就是将社会上新产生的乐曲不断融入,显现丰富与拓展。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而这些礼俗仪式与相须为用的乐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多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应该说,国家法律为传统礼乐之民间活态延续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为国家礼乐重器,新时期国家礼制仪式乐队应体现国家特色。就传统而言,三千年间“国乐”均为金石领衔(编钟与编磬)丝竹随之的样态,这种“华夏正声”的乐队组合已然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象征,新国乐为用应考虑之。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和讯-文汇报 2013年10月17日06: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下一条: ·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相关链接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金茹雪]开笔礼的当代实践与意义·[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林磊 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
·[郭于华]乡已非愁何寄?·[刘旭东]走向都市: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大船坑“舞麒麟”的重构
·“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多样性” 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从关注乡村到聚焦城市:民俗学研究迎来现代转向
·[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毕雪飞]日本早期城市化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