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题:民俗大师齐聚青岛 古船制造技艺或成国家级非遗
昨天,4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大师,来到红岛韩家民俗村会议地点,探讨中国民俗发展和理论研究,为《山东省志·民俗志》的编撰提出合理化意见。青岛市木质渔船制作技艺也有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也在热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秋节不能成为月饼节,而更应具有一些文化特色、文化意义。
专家
中秋不能成月饼节
昨天上午,中国民俗志编修理论和实践学术研讨会在红岛韩家民俗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探讨中国民俗的发展研究。"中国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民俗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意义,不过目前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包装、过度利用的现象。"中国民俗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朝戈金介绍说,中秋节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中秋节本身越来越缺少节日的气氛。"我了解的情况是,不少地方过中秋节基本上就是吃几个月饼,一家人在一块坐坐,缺少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介绍说。会议间隙,其他的参会人员也对"中秋节成为月饼节"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秋节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市民
中秋节过得没意思
中秋节真的要成为月饼节了吗?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其中有八成市民表示 "今年中秋节过得没意思!""这要是放在前几年,中秋节的时候不仅可以跟家人团聚吃月饼、看晚会,感觉节日的氛围也比较浓,比较有意思。可是现在感觉过中秋就是吃几个月饼,跟走过场似的。"市民张女士说,中秋节当天他们一家4口人吃完晚饭,看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视,就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了。
也有一些市民认为,中秋节不仅成了"月饼节",更没有节日气氛了。"以前过中秋节,哪怕能吃上一半月饼,心里也感觉舒服,也感觉有意思。现在中秋节都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却没有了节日的气氛。"家住莱芜一路的市民赵先生说。
建议
市民中秋文化活动需丰富
对此,青岛民俗博物馆原馆长、青岛市民俗协会会长田清来表示,八月十五嫦娥奔月,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家人的团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中秋节吃月饼实际上是一个由头,更重要的是吃月饼、看月亮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比以前多了不少,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些欠缺,市民们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田清来告诉记者。
相关链接
古船制造技艺有望成国家级非遗
据中国民俗志编修理论和实践学术研讨会会务组相关负责人刘群英介绍,红岛的木质渔船制作技艺已经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他们正在将该技艺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木质渔船早在清朝咸丰三年就已经开始生产,后经不断改进完善,成为适应渔业生产作业的渔船,代替了几百年来沿用的木筏。木质渔船从选料加工到渔船成型10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长期以来,木质渔船的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
如今,虽然有关机械渔船的工艺流程已经很完善,但真正的木质渔船加工技艺(手工绝招)仍然像千余年来那样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从选料到加工都采用眼看、手柞等方法,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木质渔船制作技艺确属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质渔船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传播,形成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统一的独特的文化体系,是其它文化体系不可代替的。"刘群英介绍说,韩家民俗村挖掘传承了先人的木质渔船制作技艺,搜集整理了古木质渔船21艘。红岛当地渔民出近海,张幢网捕小虾、张趟钩钓逛鱼,还是使用木质渔船,且一直延续至今。(记者 王世锋)
文章来源:青岛早报 2013-09-22 07:54 【本文责编:思玮】
|
|